全民阅读 > > 正文

中国文化书法的复兴之价值意义

2018年10月31日 20:36:12 来源: 新华网

全民阅读 书式人生
悦享快乐
全民阅读 书式人生悦享快乐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 010-88050355
网站事务合作 QQ: 462583127
邮箱:nationalreading@news.cn

  三、文人书法、文化书法的中国文化特质:儒道释三家在中国书法文化建设和发展史上的三水合流、融汇贯通。

  这里我们用的是“汇”字,当然也“会”,这是中国文化的博大胸襟和包容气概决定的。文化书法的发展,和其他艺术一样,有其艺术逻辑、人生逻辑、时代逻辑和社会逻辑。一般情况下,我们谈论很多的是书法的儒学、儒家观照,这也是符合实际的,至少表象如是。一部书法史,一部书法文化史,总是文人为主体的书家“书以载道”、“艺以载道”的历史,即便谈“艺”说“法”,也总以此律之,自觉不自觉地。赵壹、项穆等儒学、儒家书法批评家如此,苏东坡、黄山谷等儒家、儒学书家如此,众多书家都是如此。再进一步考察,就会发现,儒、道、释,三家之间,有时真的不是泾渭之分、云泥之别。儒家主导的做人之修齐治平仁义礼智信与书法创作风格上的刚毅雄强,学理上的“先人后笔”、“心画心声”,道家主导的做人之清静无为与书法创作、批评上的萧散淡逸,佛家主导的做人的澄净空寂与书法创作、理论上的空明自如,很多时候,在创作上是混合的、融会的,有些竟是水乳交融的、浑然天成的。这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海纳百川、博大精深之妙处所在。文人书法的实践者倡导者苏东坡,有着儒家力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同时,谁又能忽视他那既道又佛的“逸世”风神?王羲之也许更是一个代表。历史上,品评他、议论他的各色人等,儒、道、释三家,都能在右军身上找出他们的中意的合适的标签,既模糊又鲜明。有评论家将中国书法分门别派,意图捋出体系,但细细读来就会发现,很多时候,很多情境下、语义中,实在难分黑白。如,王羲之真的是纯技法派吗,他怎么就不“唯美”了?他的《兰亭序》难道不“感性”?再如,真的就是道家书法家谈“自然”?佛家空寂与道家无为到底什么关系?如此等等。⑨正像有些论者品读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时说的“混沌性”“发散性”,我以为,更具“融会性”,是一种“易”“变”“和”“合”的哲学思维,衍生出、化生出儒、道、释三家合流的书法体系,如果要说体系的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丝丝缕缕,缠缠绵绵。我们说,这就是中国书法。几千年来,我们看到儒学影响的显性和强势、体味着佛学道学的隐性和弱势,但谁能说不正是老庄,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人、中国文化,包括中国书家、中国书法,谁能说不正是佛学、禅学的浸淫,濡染了中国文人、中国文化的意趣指向,包括书人和书法本身。我们说,这是文人书法、文化书法,也即是中国书法的基因、胎记。融合共生,是普遍现象,也是深藏其中的发展规律。这一点,越到近、现、当代,越被人们所认识、认知、认同,从刘熙载到沈曾植,都在去客观冷静观察历代书学的同时,深入思考中国的儒道释也许还要加上墨这几家分支合流的文化,力推文人书法、文化书法发展为中国独有的书法文明的伟大贡献。⑩

  书法说到底是艺术,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艺术创作和品鉴时,必受艺术观、美学观的重要和关键支配。而艺术观又与创作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乃至时代价值密切相连。儒家的“兴、观、群、怨”,不仅适用于文学,同样适用于包括书法在内的艺术创作;同样,道家的逍遥无为、佛家的空寂与悟,都会深深地影响书家、文士书家。王羲之身为右军,身为贵族之裔,直观去看,儒家思想包括艺术观会主导他的创作,但果真如此吗?当其志难伸其才难用,他会受到时之世风即魏晋玄学风习的影响吗?他的萧散是道家思想及艺术观的投射吗?他和佛家和书僧的艺术有何关系?这些,都是十分明显的诘问。如上所述,也许,正是因为有了如此多维的“诘问”,才有王羲之书法的几近“十全十美”:儒、道、释文艺观、书法观,时代风习、历史文化传承特别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儒、道、释在文士中的广泛影响,从相当程度上成就了王羲之。同样,书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群体。智永、怀仁、怀素以及后来的弘一法师,他们的书作一律出之佛学艺术观、禅宗艺术观?一深入便实质。仅以怀素为例,我们还真的难以一一对应起来,相反,他的狂放,他的艺术浪漫,他的自幼习字的传统,包括他的社会交往,无不印着儒家、道家和时代烙印。包括傅山11、康有为等以家国情怀乃至政治理想自况的书家、书法评论家,认真研究,他们的行迹,尤其是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历史时期,也暴露出他们受道家、佛家、禅宗的影响,他们的品评书法用词用语,一不留神,就会露出“三家”的痕迹。也许本来就是这样,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纳、融合外来文化从而丰富、丰满着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历史。中华文化之一脉的中国文人书法、中国文化书法,其儒道释墨等难分难解合为一体,本属必然。补充强调,本文一直在用“家”“学”而避开“教”字。我以为,“家”“学”对于文士是刻骨铭心的嵌入,同时,“家”、“学”的艺术观、艺术趣味值得玩味,而“教”则复杂得多,原则得多,“执著”得多,离艺术距离则会越远。总之,在中国漫长的书法史上,儒、道、释、墨诸家文艺观既从不同角度分支开流又融汇合流,深深影响乃至潜移默化着一代代文士书家。这也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神秘神奇所在,这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神秘神奇所在,既独特,又汇流,又开放、包容,海纳百川,不仅成其大,体量上的大,而且成其长,融会贯通滔滔汩汩之绵长。文人书法、文化书法得其精髓、魂魄、神气以及筋骨血肉,故至今仍有其旺盛的生命力。

  应当特别指出,我们在言说中国文人书法、文化书法拥有一个主流的发展脉络、拥有三水合流多水合流的文化背景,并不是说,中国文化书法只具有一个模式,并不意味着,我们提倡一花独放。恰恰相反,我们意在正本清源,雾里指花,俾使中国书法之途走得清晰而长远。正如“茫茫九派流中国”,支流众多,但终要“沉沉一线穿南北”,归于一途。事实上,历史上研究书法当然主要是文人书法的风格流派的文字篇章夥矣,本来,这就是文人书法、文化书法的真实面貌,风格、流派众多,创新创造持续。但需要道明的是:这种百花齐放的状况,正是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包容中形成的,正是有了中国的文人书法主线、主脉,才延伸、发展出各派、各风,反过来,丰富多彩的各派、各风,又饱满、完备着中国的文人书法、文化书法主线、主脉。这,恰是健康发展、繁荣中国书法的通衢大道。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 王志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