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 > > 正文

唐诗之美:佳节必思亲,登临当感怀

2018年10月18日 07:09:37 来源: 北京晚报

全民阅读 书式人生
悦享快乐
全民阅读 书式人生悦享快乐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 010-88050355
网站事务合作 QQ: 462583127
邮箱:nationalreading@news.cn

  松风高士图 明 文伯仁 绘

  岑参的半生戎马

  与卢照邻有些相似,岑参亦是名门望族之后。其曾祖岑文本是唐太宗一朝的功臣,伯祖父岑长倩是高宗朝的能臣,伯父岑羲在睿宗朝亦是高官。但伯祖父因事被杀,其五子都被赐死,家破,岑氏亲族数十人被流徙。岑参的父亲岑植曾经作过仙州(今属河南)和晋州(今属山西)的刺史,但不幸很早就去世。

  岑参的一生也多在游历。父亲在世时,不满十岁的岑参就随父亲从仙州转任晋州,父亲早逝,岑参留在晋州。直至开元十七年(729)才移居嵩阳(今河南登封市),不久又移居颍阳(河南登封市西南)。

  二十岁,岑参怀着一名累世公卿之世家子弟该有的抱负来到都城长安。彼时文人通常带着自己的作品前来,献书求官。李白就曾因被当时的文坛领袖贺知章夸赞为“谪仙人”而声名大噪,登堂入室。岑参却没有这样的好运,求仕未成,岑参在黄河以北的地区继续游历。在一次送别王昌龄的时候,岑参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穷巷独闭门,寒灯静深屋。北风吹微雪,抱被肯同宿……潜虬且深蟠,黄鹤飞未晚……”

  愁苦、不受赏识、清淡平朴,这时的岑参是一个发着牢骚的年轻诗人。纵然文才过硬,但仍未受垂青,直至天宝年间。天宝年号的启用,似乎预示着十余年后国运的转折,也预示着岑参的人生将要转折——天宝三年,岑参进士及第。在此之前,岑参写下了总结其人生经历的《感旧赋》:

  “东海之水化为田,北溟之鱼飞上天。城有时而复,陵有时而迁,理固常矣,人亦其然……已矣夫!世路崎岖,孰为后图?岂无畴日之光荣,何今人之弃予。……强学以待,知音不无。思达人之惠顾,庶有望于亨衢。”此赋之中不难看出,纵然怀才不遇,但是岑参却没有放弃。纵然世人不看好,但他依然相信,自己定会有功成之日。

  进士及第,曾经的清平少年成了军官,两度随军,累任安西、关西节度判官。很大程度上,随军经历让岑参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其中既有“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的政治抱负,也有“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的现实追求。从军经历也改变了岑参的文风,同是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显得更为壮阔雄浑:“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当曾经的穷巷寒灯变成了角弓铁衣,当“北风吹微雪”变成了“北风卷地白草折”,大家都能意识到,岑参蜕变了,变得更为雄壮、硬朗。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其时岑参正在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中,最开始他也抱着“时命难自知,功业岂暂忘”的功业之心,希望能够平定战乱。但由于国家日益混乱,每况愈下,岑参也渐渐失去了锐气。在行军途中,他开始怀念起长安的生活来。那日恰逢重阳,这样的情感更为浓烈。从东进勤王,到途中生出了柔软的悲伤,都体现在岑参的诗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云:“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隐居南山的元亮先生(陶渊明)还有朋友为其送来重阳所饮的酒水,而在这四战之地,在这破碎山河之间,又有谁为岑参送来薄酒暖身呢?纵然强自登高,只不过是徒添悲伤罢了。遥想那故园的菊花,遥想当年赏菊之地,却成了战场,破败难言。

  独身、登高、焦土、黄菊。怀想?悲矣!

  岑参命运的短暂上扬随着国运下行戛然而止,纵使后任嘉州刺史,又入肃宗从龙之臣杜鸿渐幕府,但终被罢免。罢官之后,岑参东归长安不成,寓居蜀地,最终客死他乡。

  杜甫的漂泊前半生

  登临之作,当然不可忽略杜甫的《登高》。所谓“万里悲秋常作客”,恰恰是杜甫一生的缩影——杜甫的一生几乎都在游历,这其中有主动为之的游历,亦有为避祸而出走。也许是巧合,也许有因果,正是这一生羁旅的所见所感,催生了杜甫的佳作,客观上成就了杜甫。

  唐先天元年(712),杜甫生于河南巩县一书香人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唐早期的著名诗人。在杜甫幼年之时,他曾随家人游于郾城(今属河南省漯河市),在这里他看到了彼时第一舞者公孙大娘舞剑。这段经历给杜甫留下了深刻印象。四十余年后,客居夔州的杜甫看到了李十二娘舞剑,便勾起了他幼年时的观看记忆——李十二娘正是公孙大娘的弟子。

  四十多年后的杜甫写下了《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在序中这样评价他记忆深处的那场剑舞:“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从某种程度上讲,公孙大娘的剑舞给了幼年杜甫以审美的启迪。

  天宝五年(746),35岁的杜甫前去首都长安。几年后,杜甫终于有了官职:天宝十三年(754),杜甫向朝廷献上了《三大礼赋》。据《旧唐书·杜甫传》记载,唐玄宗看到杜甫所上《三大礼赋》以为甚是奇特,于是命集贤院考察杜甫的文学才能。杜甫文才当然甚好,最终获授京兆府兵曹参军。

  做了官,杜甫的游历轨迹就不能全凭自己决定了,其人生也发生了转折。第二年十一月,安禄山叛乱。此前天灾,杜甫将自己的家人安置在了局势相对稳定的奉先。之后一年五月,杜甫自长安出发,赴奉先。杜甫根据自己一路所见,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抵达奉先之后不久,叛军亦抵近奉先,迫使杜甫携一家老小北上。

  天宝十五年六月,唐玄宗西狩蜀中,杜鸿渐等迎太子李亨即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杜甫听说此事,振奋心情北上。但在途中为叛军所俘,被押赴长安。至德二年(757)二月,肃宗将行在迁至凤翔(今陕西)。四月,杜甫从长安出逃至凤翔,拜谒肃宗,获授左拾遗一职,负责进谏和举荐。这一职位虽然品级不高,但却重要。杜甫却热爱此职,他感觉自己找到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途径。他恐怕不知道,这要职扳动了他的人生道口。

  至德元年(756)十月,宰相房琯(音管)率军同安史叛军大战于陈陶斜(位于长安西北)、武功县(今陕西咸阳),两战死伤四万余人,惨败。第二年五月,房琯罢相。杜甫上书营救房琯,这“分内”工作,却因“直言”而触怒了肃宗。虽然免去死罪,但杜甫却被贬官往华州(今陕西渭南)任司功参军,此后杜甫再也没有回过长安。乾元二年(759)49岁的杜甫决定弃官,带着家人辗转来到成都。

  从蜀中颐养到人生终点

  天府之国算得上杜甫历经人生波折后的颐养之地,在这里做官的故交好友如严武、高适等人对杜甫多有照应:广德二年(764)六月,严武向朝廷上表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节度参谋是职务,检校工部员外郎则是级别,赐绯鱼袋是杜甫的荣耀。赐,表示这个绯鱼袋经由皇帝亲自授予。这是杜甫一生中最高的官职级别,而皇帝亲自赐予的绯鱼袋也可显示恩宠,后世所称的“杜工部”称号因此而得。杜甫作为严武幕僚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心情是十分愉快的,在四川的这段日子也多乐游。

  好景总不长,永泰元年四月,严武病逝。其他好友也早已经调任或离世,杜甫失去了在蜀中最后的挂念和依靠,于是匆匆携带家眷买舟南下,离开成都,为自己五年客居成都的生活画上句号。

  大历元年(766),杜甫移居夔州(今属重庆奉节,三峡腹地),一直居住到大历三年(768)。大历二年(767)重阳,杜甫登高,写下了《九日》五首。其一这样写道:“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登高赏菊本是风雅高兴之事,但是因为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杜甫似乎已经产生了倦怠之心。登高而见的盛景似乎也难以提起杜甫的兴致:

  故友们相继离世,杯中有酒也只能独酌。在战乱中常年漂泊,身体健康堪忧。无酒?亦无兴致赏菊了,那菊花,也不必开了吧!日头刚落,那猿猴就开始哀鸣,故国的大雁也飞来了,这难道是我同北方故地的唯一联系了?这鸿雁能为我带来亲人的音信么?我的亲人们啊,天涯飘零,都在何处?这眼前的百战河山支离破碎,罢了罢了,怕是催我快些离开这人世吧!

  也许是预感到了自己的生命将要走向尽头,杜甫打算回乡。大历三年正月中旬,杜甫乘船离开夔州,顺江而下,驶出三峡。大历四年,杜甫确定要在秋天开启回乡的旅程。这段时间,他走走停停于湘潭与周边的名胜之间,辗转家乡。秋冬之际,在从潭州(今属湖南)到岳州(今湖南岳阳)的路上,杜甫病逝于舟中,此前的《九日》组诗似乎真成了杜甫人生的谶纬之言。(袁新雨)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 王志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