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 > > 正文

《直面医事危机》:来自一线住院医师的真实“手记”

2016年12月21日 19:07:33 来源: 新华网

全民阅读 书式人生
悦享快乐
全民阅读 书式人生悦享快乐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 010-88050355
网站事务合作 QQ: 462583127
邮箱:nationalreading@news.cn

    [文摘]

  上篇:中国的阿图医生

  第一章:人非圣贤

  6.错误的界定与分类

  曾听到过这样一个案例,听后觉得惊骇不已:

  某手术,应截左腿,却截了右腿。因为当时患者的体位是趴着的,主刀医生进来手术室以后说,把患者翻过来。结果,弄反了。据说,医院给予了经济赔偿。

  一说到错误,可以联想到不同因素。人为层面:责任心不强、经验不足、水平不够、判断错误与不作为等等;非人为层面:环境因素、设备限制、科学与技术限制等等。

  据很多研究显示:医生的诊断和患者的尸体解剖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这是20世纪早期即已得出的结论。因为,医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一位叫Adolphe Abrahams的学者将医生的错误进行总结并分为社会型和临床型两类。前者指行为举止妨碍医师对精神类疾病的诊断;后者即临床型错误则包括疏忽无知、错误判断、偏执、没有考虑解剖、未能全面考虑、拒绝负责、病例本身极为困难以及检查不够充分等。

  如果通过充分的准备工作,改善不同层面的工作,包括医学教育来跟进医学知识、加强医疗诊断的辅助手段从而克服人脑的不足等方式,很多错误都是可以避免的。比如,疏忽无知等错误。

  大数据时代产物的电脑医生沃森,在美国已经投入临床使用,它能把云数据有效部署到医患护理流程当中,有了它,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得以建立一套全新的诊治体系。它能在3秒内搜索超过2亿个页面。这显然是人脑所不能比拟的。这个机器人有能力与人类沟通。激进的观点甚至认为,在美国,未来80%的医生将被这类沃森机器人或计算机所替代。

  当代的科技发展,医疗领域的既定规则即将面临颠覆和重新洗牌。

  Adolphe Abrahams认为,只有一种错误是可以原谅的,这类错误受到人类局限性的约束。但是其他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对于“错误”一词是要慎用的。因为由于医学局限性而给患者造成的伤害不应归于“错误”,因为这些伤害是由当前医学发展水平所决定的,责任并不在医生一方。本书所要强调的正是这一立场。

  回到良好的愿望上来,每位医生都希望没有伤害就能成长。

  理性地假设和分析是,一旦因为临床经验不足导致了过错(此处过错指因临床经验不足而导致,并未进行细分),我们真心希望发生的是:患者的理解;年轻医生和医方能从中汲取教训,加强和完善诊疗规范避免再次伤害的发生。

  只有在这一前提下,错误才能够获得谅解。

  本书讲述的住院医生的故事,有许多这种情况,即更倾向于因人类认知的阶段性和局限性(也就是人很难克服的弱点),以及医学发展(包括医学科学与技术)局限性导致的医疗(诊断、治疗)方面的问题,或者发生“过错”的可能性。

  反过来说,有赖于时间和经验,这类教训才能得以更正、修订和完善。在此语境的限定下,本书得以讨论的是住院医生的成长,在汲取经验的前提下审视,本书所展现的故事,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类:

  因为“菜鸟”、因为害怕、因为好奇、因为探索、因为多情。

  读者一定会大惊:这些表述怎能成为对医生行为的解释?

  不要多疑,这几个“因为”是本书独到的概括,读罢,自会明白寓意。如果没有耐心读完,我也可以“正常”的表述再次进行浓缩与概括,请见下文。

  第一类:对医学与人性的片面认知。

  从医初始,受过多年医学科学训练的年轻医生会认为生物医学是战无不胜的,这种强烈的信念促使着他们前行。在临床实践中,他们常常把病人仅仅当作给予生物医学治疗的病人,而忽视了病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社会、文化、心理等其他方面的需求。

  第二类:医学“操作”中的问题。

  现代医学越发依赖以技术为基础的各类仪器设备,这就需要医生掌握各种操作技能。诊疗过程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人与机器之间的关联。机器是非人的,在这个关联中,包含着人性与技术的博弈。人在使用技术,还是,技术控制了人?

  第三类:人类体能的局限性。

  由于工作量超负荷、夜间值班等因素导致的医生判断失误、遗漏或疏忽而造成的过错。有很多的教训即是发生在夜间,这与人的生物节律不无关系。无论病人还是医生,在夜间以及休息不足的情况下都是处于体能状态的低潮,在特定的医疗环境中,这是作为具有生物属性的“人”较难克服的因素。

  上述界定并没有做到涵盖所有。因为做到完善地分类会超出我自己的认知能力。除了上述界定之外,还有一些错误,它们在当下即是能够有效避免的,很难找到理由获取原谅的,并不是本书讨论的重点。

  在得知上述界定和分类之后,我郑重呼吁:人们不要试图将所有的错误或过错混为一谈。

  7.不应被弱化的环节—教育

  是否存在这样的事实:当社会的、文化的、环境的因素,演变、归咎成为个体层面因素,以个性化问题暴露出来,其它多重因素都成功隐身、华丽转型,这一切最终却以残酷的个体之责而收场。

  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人之初,性本善。是人,就有弱点,人性的弱点。

  当这些触动灵魂的事情发生以后,大多数逐渐演变、淡化而成“小人物”的纠结、挣扎和梦魇,极少数则成为“大人物”升华的垫脚石。这是人性与医学、社会与科学、文化与环境发生矛盾的结点;同时又是一把双刃剑,舞得好将通向和谐、宽容,否则,将走向何方?但愿不要成为更多困顿的源头。

  住院医生在从医初始,亲身经历的教训:有些面孔,有些话语,有些回忆,将成为生动深刻甚至惨痛的教科书,值得一辈子铭记。

  每一个与我分享这番经历的住院医生,是令人肃然起敬的。作为年轻医生,住院医生群体在行医初始过程中,敢于述说他们遇到的深刻的教训,是一种自省,是今后的医学探索之路的铺垫,是美好人性的升华。

  如今,让更多人来分享,是因为我坚信人类的内心深处共有某种情感,能够息息相通,能够品味这份美好。

  让我们以人性的光辉去直面这个世界吧!

  在美好的人性中,能够遇到挫折不气馁,从容应对且敢于战胜困难,保持豁达心态,纵有挑战甚至是失败的风险,也不用遭受他人的贬斥,诸如此类吧。

  然而,总有一些逆境,困难重重,让人难以应对,这也尤其受到人类学者的关注。我们更想关注的是真实的世界。

  有人说,医生与患者的交流是两个世界的对话。他们各说各话,有一条鸿沟横亘在彼此之间难以逾越。我觉得不尽然,因为他们是可能相互越界,相互理解的。一方面,患者可以久病成医,频繁使用医学专业术语;医生自己或是其家人一旦成为病人,就很容易站在患者的立场上与医生对话。在广义的社会文化生活层面,医生与患者在知识传递与实践之中共处。

  医生与患者之间有着太多可以交流的通道,只要人与人之间达成尊重与理解的共识。

  所以,我不同意就医患关系谈医患关系,这两者不应该被放置于二元对立的层面来讨论。对这个话题,此处不做过多的评析。

  然而,无论对于谁而言,恐怕难以逃离这样的一个环境因素,这也是我在一次补充调查的过程中,突然想到的。那就是“临床思维”这个概念。到了医学院几年来,这个词是我在各种场合听到的一个高频词汇。

  它的概念到底是什么?它的精髓又是什么?

  从一个新手医生成长为富有临床经验的大夫,其过程,是不是就是临床思维逐渐建立的过程?

  可是,突然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在心中生长起来。

  这个概念有一丝丝的异样,甚至,有一点点可怕。

  有一些非常优秀的医生,他们恰恰是得益于卓越的临床思维的指导,为有需要的人减缓甚至解除病痛;我也从不想否认,现代生物医学带给全人类的巨大裨益。但是,这些并不能阻碍我们继续思考下去。我着实担心某种狭义的片面的临床思维会让一部分医生走向纯粹生物医学的控制领地,成为“医学中心论”的盲从者。他们在病患浩如烟海的信息里筛选、化约出单纯的生物医学所需要的信息。换句话说,是向着忽视整体人性的方向在努力。与此同时,实用主义以及科技的武装,也让医生逐渐转换成为“技师”,与其关怀病人的天职渐行渐远。

  或许,“对人的这种重构对一名要成为合格医生的学生来说相当关键。而住院医生的训练期间,新手医生们恰恰是尝试着把患者建构为病人---被感知、分析、呈现作适于医学处理的病人。而这种建构是必须的,因为它赋予了医生以专业的权威。另外,现如今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已经见效,身边具有全面思维能力的好医生越来越多了,因为,医学的范畴已经变宽,对疾病的社会成因、心理因素都会进行考量。一个全面的临床思维指导下的医生,真的是能够解决很多问题。

  这些因素杂揉起来,权威、专业、关怀、困惑……渐渐明晰中。面向这样几个问题的思考通道可以建立:

  第一,在生物医学及医学教育忽视或回避的维度与空间里,我们需要做出重新的审视。例如,对临床思维的审视,是否存在化约为纯粹生物医学的倾向与危险?

  第二,成为医生是需要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医生”的身份得以建立并形成认同,社会公众应予以支持。

  第三,表现为个体性的过错,其实质是复杂的,需要仔细剖析的。人们不应将所有过错混为一谈。

  教育是最能发现,最能改善的途径,却再次被人性的软弱给弱化了。因为,当面对错误、失误、过错时,人们往往选择了逃避,大而化小,小而化了。当这种自省和批判的能力逐渐萎缩时,危险就会悄然来临。因为,人类对于错误的认知能力、态度的局限性,最终还是会回归到人类自身,将会是人类自身须承担的后果。

  与动物相比,人是最具有反省、审视、自我教育的潜力的,因为人微弱的本能要靠思考来弥补。

  以思考为基础的行为,最终定能超越本能的反应。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 王志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