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 > > 正文

浅谈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一场文学之间的角力

2019年08月21日 07:50:26 来源: 文艺报

全民阅读 书式人生
悦享快乐
全民阅读 书式人生悦享快乐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 010-88050355
网站事务合作 QQ: 462583127
邮箱:nationalreading@news.cn

  对于当下的文学现场,一个显见的事实是,传统文学正在日渐边缘化。以文学期刊为例,伴随各大期刊共同成长的读者,随着年龄的增长正在逐渐流失,而对于年轻一代读者来说,他们有更为多元、丰富的选择。但文学作品自古以来就有作为“商品”的交换期待,本雅明曾写到:“波德莱尔明白文人的真实处境:他们像游手好闲之徒一样逛进市场,似乎只为四处瞧瞧,实际上却是想找一个买主。”[【德】瓦尔特·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修订译本),张旭东、魏文生译,第57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中,倘若我们怀有复兴文学的期待,那么如何在市场上为文学找到更多的“买主”,就是我们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网络文学发展至今,不过20余年。根据2018年第二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上公布的报告,中国网络文学读者量已经突破4亿,也就是说,无论我们对网络文学怀有怎样的偏见,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它已经拥有非常广大的读者群。就文学与读者的关系而言,网络文学更能代表人们对“中国故事”的现实需求,在当下的中国文学现场,网络文学气象逼人。但是,无论网络文学如何声势浩大,它仍是新兴的、成长中的文学类别。网络文学以其传播媒介命名,这既不是以题材命名(如“城市文学”“乡土文学”等),更不是以写作手法(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作为划分的依据,而传播媒介并不能成为文学本身。

  在过去的认知中,文学是黄钟大吕的庙堂之声,它披着神秘的面纱,与普通民众有着天然的边界。80年代初的“启蒙文学”时期,精英知识分子占领着文学的统治地位,民众是被“教化”、被启蒙的一方。随着上世纪末开始的科技技术进步,网络媒介的无门槛性使得文学的边界逐步扩大,写作可以成为一项大众化的活动,但由此产生的网络文学与所谓传统文学仍被分属为不同的阵营。

  与“表现现实”的传统文学路径不同的是,在网络文学中,现实世界退居幕后,已经不再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背景,玄幻、穿越类网文要重新建立一个崭新的世界,对于文学创作而言,这无疑是具有独创性和先锋性的。与之相对应,作为网络文学的读者,网络文学对世界的再创造要求其理想读者抛弃现实世界经验和观念的束缚,接受全新的世界设定,沉浸式地进入网络文学文本当中。

  更为重要的是,相较于传统文学,作者创造文本,文本完成后交由读者解读与评判,在定期更新、连载的网络文学中,作者和读者之间是双向互动的。网络文学的读者可以在评论区留下对作品的实时评价,作者也可以即时接纳读者的设想与建议,改变自己原本构思的故事走向,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文学成为作者与读者群想象的狂欢,成为不同主体合作完成的作品,这在传统文学里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因此,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更主要的区别并不在于传播媒介的变更,而是不同文学主体的同时在场。

  但是,无论网络文学具有怎样的异质性,它始终是文学这个大类别下的分支。起点中文网、晋江网等主要网络文学平台实行的收费制度,使得网络文学甫一开始就是和“流量”绑在一起,而对于一部分网络文学作家而言,从构思小说开始就有使其改编为电影、电视剧或游戏的动机,因此,在网络文学的世界里,文学性被暂时搁置,让位于曲折的故事性与丰富的画面感。

  对于“流量”与“变现”的需求,使得当下网络文学“粉丝向”严重,大行其道的“爽文”正是“粉丝向”发展的产物。这类“爽文”直白地表达人类的欲望(暴富、永生、穿越等),建立起一个没有根基的乌托邦。“金手指”泛滥、“套路化”严重,故事发展的路径几乎都在相似的模式里,而这类“爽文”,又能在不同的时间,满足不同人的心理诉求,也就是说,它永远可以戳中人们的“爽点”,而拥有永恒的读者。

  不过,无论何种文学类别,其“流量”(包含作者量、读者量、文本量和商业利润等)大小永远不能成为评价它的唯一标准。流量只是判断不同网络文学作品的被接受程度,对于网络文学而言,它既是商业的助力,也是资本的镣铐。

  因此,如何在商业性与文学性的拉锯之下寻找相对的平衡,如何在网络文学中表现现实问题、呈现人类普遍的情感价值与取向,正需要网络文学摆脱流量的束缚,建立其自身的主体性。令人欣慰的是,网络文学也确实产生了挣脱镣铐的文学佳作,如priest等的大神级网文作家,能够写出相对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满足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多重期待。

  邵燕君等人在《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典文集》中,从海量的网络文学作品中遴选了五位经典作家的代表作品,以其判断标准来看,是否“传达了本时代最核心的精神焦虑和价值指向”、是否“形成了具有显著作家个性的文学风格”、是否“成为某种更具恒长普遍意义的‘人类共性’的文学表征”等,仍然深受传统文学评价标准的影响。

  然而,网络文学借助网络这一媒介,将文学辐射到更广阔的人群中,不同话语主体的交锋动摇着传统文学现有体制下文学评论家们“一言堂”的局面,对文学圈内的评审标准发起了挑战。参与者的普泛化必然导致更多元、更健康的话语语境的形成,也就是说,对于网络文学的评价,必须兼顾文学内部与大众传媒等多个向度。邵燕君等人提出的这套评价标准,可以说是目前为止较为全面的网络文学评价标准,但是,网络文学的快速生长性决定了其判断标准的不确定性,与网络文学相对应的评价体系也绝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中国当下的文学现场,网络文学势如破竹,形成了不同于传统文学的作者、读者群体与主体关系,成为一种崭新的文学样态。值得欣慰的是,已有研究者将网络文学作为研究方向,纳入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范畴中去。而对于中国文学而言,在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角力中,如何让异质的网络文学成为新的文学资源,建立符合中国当代文学实际的文艺理论,仍是中国文学面临的难题。

[责任编辑: 王志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