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 > > 正文

《欲望的边界》:遵循纠正谬误和尊重常识的立场

2017年11月20日 15:25:20 来源: 新华网

全民阅读 书式人生
悦享快乐
全民阅读 书式人生悦享快乐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 010-88050355
网站事务合作 QQ: 462583127
邮箱:nationalreading@news.cn

《欲望的边界:无处不在的经济学原理》,潘启雯/著

中国工信出版集团、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7年12月第1版

  近日,青年学者和媒体人潘启雯的财经随笔集《欲望的边界:无处不在的经济学原理》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从自己发表过的众多财经类图书评论文章中精选出来的、带有哲学思辨和常识性探索的财经随笔集,也是作者对自己过去10余年“财智阅读”生活的总结。全书分为“财智探秘”、“财智边界”、“传记江湖”、“企业密码”、“互联网时代”五部分。  

  从国内出版的众多财经书中寻找或提炼“财智逻辑”是该书的显著特色。书中涉及了国内外炙手可热的学者或知名经济学家,比如张维迎、熊秉元、张云鹏、松下幸之助、杰夫·摩根、约翰·伯恩、埃德蒙·费尔普斯、肯尼斯•R•胡佛等。作者试图通过对这些学者或知名经济学家的作品的深度剖析,并结合自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观察视角,让众多原本沉闷的经济学或社会学常识变得引人入胜,并由此发掘和揭示作为“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理解世界”的深意和大义。

  谈到书名,作者在后记《“凡是过去,皆为序章”》中指出,书名所说的“边界”,指的并不是某些僵化的数据、模式、类型、路数与章法的简单界线或划分,而是遵循纠正谬误和尊重常识的立场,进而让生活中林林总总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不乏“温情与敬意”的深层次认识。(林飞翔)

  序一

  化解世人对经济学的“误会”

  ⊙邹东涛

  “80后”学术后生潘启雯邀请我为他这本新著《欲望的边界:无处不在的经济学原理》写一篇序言,作为在政府工作了多年,同时在高校培养了100多位经济学硕士、博士、博士后的教师,这是自己的天职和应尽义务,毫无疑问欣然应允。

  写“序”的前提是通读作者原稿,首先让作者发来尚未出版的原稿认真阅读,第一感觉作者是一个勤奋的、关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的优秀后生,阅读了大量国内外经济学以及其他领域著作,理论功底扎实,知识面广泛,在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具有深厚的发展潜力。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及威廉·诺德豪斯在《经济学》中也提到:“要学习经济学的一条最重要的理由是,在你的一生中—从摇篮到坟墓—你都会碰到无情的经济学真理。”国内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也认为:“经济学知识是每个做大事或做小事的人都需要懂得一点儿的一门学问,只有那些准备上荒岛去开荒且不与外界社会往来的人,学习经济学才会成为多余的事。”可见,从许多经济学家的表述中不难看出,经济学已深深地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民生。

  事实上,在中国的话语体系中,经济学方面的话题往往带有典型的或浓厚的民间和草根色彩及特点,每个人似乎都可以就身边和日常发生的司空见惯的事情,比如经济新常态、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股市盘整、楼价飞升、产能过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等发表个人的些许意见或看法,似乎经济学与我们的生活就近在咫尺。吊诡的是,欧美国家的情况与此正好相反,PPI、GDP、CPI、失业率、采购经理指数等经济数据,只是被财经界人士所关心和重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难得谈论这些,哪怕是加税和减税、物价补贴政策这些与人们日常紧密相关的事,也鲜有引起一般市民的兴趣和关注。

  从人人都在谈论经济的中国到经济学不食人间烟火的欧美,这或许正是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的“别样距离”。经济学研究看上去越来越深奥,却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采用抽象数学工具来解释经济现象,并没有取得比经济学原理更理想的结果,反而加深了人们对经济学的疏离感。一些经济学原理级别的通俗书籍近年来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和追捧,因为其能贴近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比如,从国外翻译过来的史蒂芬·列维特和史蒂芬·都伯纳合著的《魔鬼经济学》(全四册)、戴维·弗里德曼的《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罗伯特·弗兰克的《牛奶可乐经济学》、加里·贝克尔和吉蒂·贝克尔合著的《生活中的经济学》等;在国内,茅于轼的《生活中的经济学》已经流行多年,张世贤的《经济学演义》别出心裁,梁小民的《寓言中的经济学》深入浅出,郭凯的《王二的经济学故事》活灵活现。而潘启雯的这本书,并不单一是经济学著作,而且还带有娴熟的哲学思辨和对社会生活的常识性探索。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 王志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