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 > > 正文

《中国史纲》:取精用弘三位史学巨匠集大成之作

2017年07月11日 08:48:43 来源: 新华网

全民阅读 书式人生
悦享快乐
全民阅读 书式人生悦享快乐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 010-88050355
网站事务合作 QQ: 462583127
邮箱:nationalreading@news.cn

  中华民族拥有数千年绵延不绝的历史传承,对于我们当今的人们来说,要了解中国历史有很多的途径,无数史学大师塑造了众多的经典好书,但选择一本具有权威性的、可以读懂的史书,则需费一番功夫筛选。与其费力寻找,不如则名家而选。《中国史纲》是在张荫麟《中国史纲》、吕思勉《中国史》和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的基础上取其精华,融合而成。以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为纬,完整勾勒出中华民族上至商周,下至民国的历史进程。

  《中国史纲》按照朝代顺序编写,但并非每一朝代都以同等笔墨来写,而是按作者的历史哲学标准选取各朝代重要的事件作为主题,着力叙述“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贡献和若干重大人物的性格”。作者笔下没有艰涩的学术冷语,没有枯燥的理性说教;作者以其清丽的文笔、飘逸的文风,用艺术化的语言将一部《中国史纲》写的优美动人,使读者既享受历史之美,又领略文学之妙。

  同时,作者根据需要相应的引入一些历史资料文献,旁征博引,使得本书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本书作者张荫麟,与钱钟书、吴晗、夏鼐并称为“文学院四才子”。他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抓住最有意味的环节,撷取最为典型的实例,加之他具有通透的哲学和社会学眼光,更能够把握历史事件的实质,再现历史人物的性格。史学名家王家范,称赞他的《中国史纲》:”文笔流畅优美,运思遣事情深意远,举重若轻,在通史著作中当时称绝,后也罕见。

  而另外两位作者,吕思勉、蒋廷黻同样是深耕于中国史学界,本部《中国史纲》在张荫麟《中国史纲》上融合两位大家的著作,正如龙吟虎啸、相得益彰,将中国几千年历史呈现于世人眼前,一部书承载了一代文人毕生的心血,《中国史纲》则为中华历史构建了宏伟篇章。

  《中国史纲》分为上、中、下三册,本书的第一章至第十二章第一节,为张荫麟所著;第十二章第二节至第十九章第一节、第二十二章第三节至第九节、第二十四章第二节至第十二节,为吕思勉所著;第十九章第二节至第二十二章第二节、第二十四章第一节,为蒋廷黻所著。这样的排法既融合了三位著名学者的思想和研究成果,又展现了各位学者的风采,同时也为读者了解中国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范本,在图书编制过程中,每本书中都添加有插图,方便读者在阅读本书时更快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

  【书籍信息】

  书名:《中国史纲》

  作者:张荫麟、吕思勉、蒋廷黻

  书号:978-7-5613-8725-2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上市时间:2017.06

  价格:99元(全三册)

  【作者简介】

  张荫麟,字素痴。以史、学、才三才识闻名,与钱钟书、吴晗、夏鼐并称为清华“文学院四才子”。曾编撰《中国史纲》一书,乃归入中国史学名著不愧。

  吕思勉,字诚之。注重排比史料,分类札记,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他的全部著作,包括各种断代史、通史、专史等,已汇编成《吕思勉史学论著》。

  蒋廷黻,字绶章,笔名清泉。中国历史学家、外交家。蒋廷黻著述不多,但对中国史学界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时至今日,他的一些代表作仍被一些近代史专家不时提及。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张荫麟《中国史纲》、吕思勉《中国史》和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的基础上,取其所长,融合而成。本书的第一章至第十二章第一节,为张荫麟所著;第十二章第二节至第十九章第一节、第二十二章第三节至第九节、第二十四章第二节至第十二节,为吕思勉所著;第十九章第二节至第二十二章第二节、第二十四章第一节,为蒋廷黻所著。时至今日,这三位史学家的作品的深度和广度仍然大大超过了今天的一些史学专著,是不可多得的了解中国历史的好读物。

  【各方推荐】

  张荫麟先生,史学家也,亦哲学家也。其宏博之思,蕴诸中而尚未及阐发者,吾固无从深悉。然其为学,规模宏远,不守一家言,则时贤之所夙推而共誉也。

  ——熊十力

  (吕思勉)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新的纪元。

  ——顾颉刚

  蒋廷黻所要求于知识界的,是动态、是入世、是事业、是实物,是书本以外、是主义以外、是“清议“以外,是与小百姓同一呼吸。

  ——李敖

  【书摘】

封建帝国的组织

  武王所肇创、周公所奠定的“封建帝国”,维持了约莫七百年(公元前十一世纪初至前五世纪末)。这期间的社会概况便是本章所要描写的。自然在这期间,并非没有社会变迁,而各地域的情形也不一致。这纵横两方面的变异,现在可能知道的很少,下文将连带叙及。这个时期是我国社会史中第一个有详情可考的时期。周代的社会组织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史的基础。从这散漫的封建的帝国到汉以后统一的郡县的帝国,从这阶级判分,特权固定的社会到汉以后政治上和法律上比较平等的社会,这其间的历程,是我国社会史的中心问题之一。

  上面所提到的“封建”一词常被滥用。严格地说封建的社会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在这社会里,凡统治者皆是地主,凡地主皆是统治者,同时各级统治者属下的一切农民非农奴即佃客,他们不能私有或转卖所耕的土地。照这界说,周代的社会无疑是封建社会,而且在中国史里只有周代的社会可以说是封建的社会。名义上这整个的帝国是“王土”,整个帝国里的人都是“王臣”,但事实上周王所直接统属的只是王畿之地。王畿是以镐京和洛邑为两个焦点,其范围现在不能确考,但可知其北不过黄河,南不到汉水流域,东不到淮水流域,西则镐京已接近边陲。王畿之地,在周人的估计中,是约莫一千里左右见方。王畿之外,周室先后至少封立了一百三十个以上(确数不可考)的诸侯国,诸侯对王室的义务不过按期纳贡朝觐,出兵助王征伐,及救济畿内的灾患而已,诸侯国的内政几乎完全自主。而王室开国初年的武威过去以后,诸侯对王室的义务也成了具文,尽不尽听凭诸侯的喜欢罢了。另一方面,周王在畿内,诸侯在国内,各把大部分的土地,分给许多小封君。每一小封君是其封区内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世袭主人,人民对他纳租税,服力役和兵役,听凭他生杀予夺,不过他每年对诸侯或王室有纳贡的义务。

  周朝的诸侯国,就其起源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开国之初,王室把新征服或取得的土地,分给宗亲姻戚或功臣而建立的,前章所表列的国家皆属此类。第二类是开国许久之后,王室划分畿内的土地赐给子弟或功臣而建立,例如郑、秦,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宣王时始封,在今陕西华县,幽王之乱,郑友寄家于郐及东虢,因而占夺其地,别建新国(在今河南中部黄河以南新郑一带)。第三类是拿商朝原有的土地封给商朝后裔的,属于此类的只有宋。第四类是商代原有的诸侯国或独立国,归附于周朝的,例如陈、杞等。旧说周朝诸侯,爵分五等,即公、侯、伯、子、男,此说曾有人怀疑,但现存东周的鲁国史记里确有这五等的分别。其中所称及的诸侯公爵的只有宋,男爵的只有许(今河南许昌);属于第一类的多数为侯,亦有为伯的;属于第二类的秦、郑皆为伯;属于第四类的大抵为子。

  王畿内的小封君殆全是王族。列国的小封君原初殆亦全是公族(国君的同族),但至迟在前七世纪初,这种清一色的局面已打破。齐桓公(前651至前643年)有名的贤臣管仲,和景公(前547至前490年)有名的贤臣晏婴都有封地,却非公族,并且据说晏婴是个东夷。晋国自从献公(前676至前651年)把公族几乎诛逐净尽,后来的贵族多属异姓,或来自别国。秦国自从它的政制有可稽考,尤其从穆公(前659至前621年)的时代,已大用客卿,公族始终在秦国没有抬过头。但鲁、郑和宋国,似乎终春秋之世不曾有过(至少稀有)非公族的小封君。这个差异是进取和保守的差异的背景,也是强弱的差异的背景。畿内小封君的情形,我们所知甚少,姑置不谈。列国的小封君统称为大夫,列国的大夫多数是在国君的朝廷里任职的,其辅助国君掌理一般国政的叫作卿。卿有上下或正副之别,大国的卿至多不过六位。大夫亦有上下的等级,但其数目没有限制。大夫的地位是世袭的,卿的地位却照例不是世袭的,虽然也有累代为卿的巨室。大夫的家族各有特殊的氏:有以开宗大夫的官职为氏的;有以封地的首邑为氏的。若开宗大夫为国君之子,则第三世以下用开宗大夫的别字为氏。下文为叙述的便利称大夫世袭的家业为“氏室”,以别于诸侯的“公室”,和周王的“王室”(周制:列国的卿,有一两位要由王朝任命,但此制实施之时间、空间范围不详)。

  周王和大小的封君(包括诸侯)构成这封建社会的最上层,其次的一层是他们所禄养的官吏和武士,又其次的一层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庶人,最下的一层是贵家所豢养的奴隶。

[责任编辑: 王志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