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 > > 正文

英语教师赵锡山三十年水彩绘北京:一部书一生情

2017年06月03日 11:10:41 来源: 北京晚报

全民阅读 书式人生
悦享快乐
全民阅读 书式人生悦享快乐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 010-88050355
网站事务合作 QQ: 462583127
邮箱:nationalreading@news.cn

  《昨日重现:水彩笔下的老北京》

  赵锡山 绘著

  北京日报出版社

  家住前门一带的赵锡山老人,生于1942年,几辈人都住在这几间稍显破败的平房里,在这个院落里,他用画笔开启了一段不同寻常的人生。

  从小学开始赵锡山就十分喜欢绘画,深得美术老师的喜爱,高考时,顺理成章报考中央美术学院。然而事与愿违,当时正赶上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美院停招,他无奈之下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并被录取。毕业后赵锡山成为一名英语教师,兢兢业业地工作。虽然他也喜欢这份工作,但心中却总也放不下那支画笔。

  1987年,也就是三十年前,他因为脚伤修了五天病假,在这期间,他画了一幅展现北京五十年代初正阳门及周边的鸟瞰图,没想到受到多人的称赞,引发多人的共鸣。于是,赵锡山决定拿起画笔,把这些消失的景观画出来,这一画就是三十年。

  今年,他出版了人生的第一本书——《昨日重现:水彩笔下的老北京》。

  但他在当初在画老北京的时候,却从未考虑过要出版。所以画起来很随意,也没有什么规划,甚至纸张的选择也很不讲究、很随意,有的画直接画在了烟盒上。

  可能就是这种随性和不功利的平常心,让他心中没有羁绊,可以酣畅淋漓地表达心中的情感,所以他的画不仅仅是怀旧,还有一种韵味饱含其中。在出版这本画集的过程中,他又补画了一些景观,小心翼翼地将对北京的深爱融入其中。

  作为英语教师的赵锡山,有过多次出国的机会,平时也爱好旅游,但是他最爱的还是北京这一片热土,这里不仅是他几代人生活的地方,更有他珍贵的记忆。他在此出生,在此学习,在此工作,在此生活,说起北京,赵锡山总是能滔滔不绝,各种趣闻轶事、历史典故,信手拈来。今年,他在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了《昨日重现:水彩笔下的老北京》,他不知道读者是否会喜欢,他将自己对北京的爱表达了出来,就已经满足了,他相信会引发很多人的共鸣。

  《昨日重现:水彩笔下的老北京》精选一百余幅水彩画,展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老北京之韵味,聊聊城门楼子,赞赞中轴线,侃侃街头巷尾,谈谈生活离不了的各种车辆,念念曾经的校园,赏赏郊外的大好河山。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这些画作就像冬日午后的阳光照得人懒洋洋,让人忍不住放下手边的工作,释放身心,享受片刻的慢时光。

  画老北京这三十年,他从中年到老年,对北京的热爱,随着岁月的流逝,历久弥坚。一指流沙,半世浮沉,岁月如歌,古都北京就像一曲华丽的咏叹调,绵远流长。

  胡同鸟瞰图

  前门

  我于1942年出生于北京,住在前门附近的平房院里,直到现在。虽然从童年时代开始我就十分喜欢画画,但这本书是我七十余年人生中第一次把画作结集出版。

  之所以喜爱画画,可能与我的性格有关系,比如养鱼,我愿见其生,不忍见其死;比如唱歌或吹口琴,自己虽乐却难免有时打扰了旁人。所以我选择了美术。没事儿的时候随便找张纸拿支笔就可以画起来,画成了又可以自我欣赏。这对我来说是件挺好的事儿。从我上小学三年级起,一直是各位美术老师的得意门生,当个班里的美术课代表也很自然。渐渐我就萌生了报考中央美术学院成为美术家的愿望。

  然而事与愿违。

  我于1962年高中毕业,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美术学院当年停招,可我却在傻等,直到普通高考报名日前夕,才临阵转舵,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并被录取,之后的三十年,我所从事的是英语教学工作,虽有成绩,而且感觉不错,但终归与美术专业失之交臂了。

  尽管如此,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我并没有放弃美术,空闲时间画几笔,也觉得很有意思。虽然只是业余爱好,但我画画的态度是认真的,不管什么内容,大画小画,我都力争画面是真实的,接近彩色照片的视觉效果。说到画风,我想我的画是中国工笔画与西方油画相结合的风格,把水彩颜料当作油画颜料来作画,既有清晰完整的轮廓,又有明暗的光线效果。

  除了画画,我还爱好旅游,全国各地去过很多地方,也去过几个国家。虽然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使我难以忘怀,但最使我心动的仍然是美丽的北京。北京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都,有历代尤其是明清的古老建筑,是一片蕴藏着极丰富历史文化的无与伦比的圣地。然而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发展,一些古老的景观在逐渐消失,退出人们的视野。老人忘了,年轻人更是全然不知。我心中渐渐有一些不安。

  1987年我因脚伤休了五天病假,在这段时间里我画了一幅展现北京五十年代初正阳门及周边的鸟瞰图。本来只是自娱自乐,抒发自己的怀念之情,没想到此画竟受到多人的称赞,引发了他们对老北京的共鸣。这让我有了继续画老北京的动力,让更多人知道、了解老北京。或许只有这样,我心中的不安才会减少。

  北京的许多老建筑老景观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因交通改造而灭失的,那时我才十余岁,对那些景观并没有特意观察,更想不到会被拆除。当时要画,只能靠回忆和记忆了。好在我年轻时有很好的记忆力,我相信自己的记忆力,有自信心,眼见为实,画出来的东西不会太离谱。虽然现在网络如此发达,但作为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实在是有诸多不便,基本上,不靠资料,不找照片,“笔下一座城”就这样画了出来,这一画就是三十年。

  这本书里的画作都是从我近三十年的画作中选出来的,由于年代远近不同,有必要对它们做几点简要的说明:

  首先,这些画展现的是老北京的历史风貌,且多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情景,是我所经历的,多为亲眼所见,根据记忆再现的美术作品。有的是新作,有的是很多年前完成的,由于纸张选择比较随意,保存也不太用心,导致一些画脏污、破损,观感略差,还请读者谅解。

  其次,老北京内城九门外城七门全部画出,但并不是按照一个城楼一幅画的套路,某个城楼可能有多幅展现,从不同视角展现这些建筑之美。

  第三,书中展现老北京风情风貌的大街小巷风光占了不小的比重,我觉得除了标志性建筑,了解一座城,风土人情必不可少,大街小巷,寻常百姓,更能体现当时的文化和时代特点。标志性建筑的变化可能不易察觉,但这些大街小巷则是翻天覆地地改变。心生感慨,大多源于此。

  第四,书中专门画了一些当时的交通工具,大多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有各类公交车、汽车、火车和人力车等。这些工具会引起人们对流逝时光的眷恋和回忆,它们在当时曾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看着这些交通工具,年轻的读者可以了解一下那段历史,年长的读者可以回味一下那个让人怀念的时代。

  第五,书中还有一些和我生活息息相关的画作,我的校园和单位,这算一点点私心,毕竟它们在我的人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对它们怀有深深的敬意和怀念。希望我的老同学和老同事看到这些画,也可以产生一些共鸣。

  第六,书中还选了一些京郊风景画作,有老景,也有新景,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北京之大,北京之美。

  书中所画的景观,我大多亲眼见过,而且大多是原来有现在已经灭失的景象,还有就是主体建筑仍在但周边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景观。现在还有且和以前相比变化不大的景观就没有再画,我觉得去实地看看才是更好的选择。书中也有极少画作是我没有亲眼见过的,但如果不画出来则会感觉少了些什么,比如内城的西南角楼,因此这些画作我均有文字说明。

  这些画作展示的多为我年轻时的记忆,那时的我不可能跑遍全城,许多著名景点、大街我没能画出来,这离名副其实的“笔下一座城”相距甚远。我的画属于美术作品,不可当作历史资料,我更希望读者能通过这些画对老北京的风貌有更多的了解和回忆,更加热爱美丽的北京。

  我欣慰的是,我已将老北京的主要景观记忆在心中并以画作的形式再现出来,同时有机会与大家分享。我遗憾的是,有些老北京的主要建筑我还没有见到就灭失了,这多少有些伤感。然而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很难十全十美,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应该更加珍惜。

  在本书的编制过程中,北京林业大学刘小瑾等同学帮助整理了部分文字稿,特此致谢!

  作为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我想书中难免会有一些错误出现,还请广大读者不吝批评指正,如果这本书能得到读者的喜欢,对我来说将是莫大的鼓舞。

  作者简介

  赵锡山,1942年生于北京前门,英语教师。虽自幼喜欢绘画,但未能如愿考上美术专业,然而对绘画的热情不减,三十年前有感于北京的变化之快,便凭借惊人的记忆力,不查资料不靠网络,用画笔记录老北京的点点滴滴,真实再现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北京风土人情。其画作多次参加展览,深受观众的喜爱。

[责任编辑: 王志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