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 > > 正文

书评:晚清到民国的历史曲折

2017年04月30日 07:50:03 来源: 北京晚报

全民阅读 书式人生
悦享快乐
全民阅读 书式人生悦享快乐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 010-88050355
网站事务合作 QQ: 462583127
邮箱:nationalreading@news.cn

  《马勇讲史》系列,马勇,新星出版社

  文/张弘

  自司马迁以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遂成史家梦想,前不久刚从社科院荣休的马勇自不例外。晚清之变乃周秦之变后中国历史最关键的转折点,马勇穷三十多年之功,希望做出自己的解释。最近出版的“晚清四书”,就是他努力的成果。

  上世纪80年代,马勇从安徽大学考入复旦读研究生,师从朱维铮先生攻古代史,毕业后,却因分房子的现实问题进入了社科院近代史所,由此进入晚清史研究。其“晚清四书”包含《觉醒》《维新》《国变》《革命》,叙述了1894至1911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包括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以及辛亥革命,记录了清王朝由觉醒而自救、自救失败直至倾覆的全过程。中间涉及诸多重要历史人物,如慈禧、光绪、李鸿章、康有为、袁世凯、孙中山等等。这四本书以前曾零星出版,但此番合在一起却比较完整,马勇为读者重新认识和思考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提供了新的思路,而四本书的序言又让读者了解了马勇的学术路径。

  《觉醒》开篇就说,“从大历史观点看,中日近代以来的不愉快,均来自西方文明东来所引起的世界格局变化,源自东亚传统秩序解体。”在现代化的冲击之下,清廷进退失据,穷于应付,由朝鲜危机导致了甲午惨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但马勇对于历史一直持有“温情之敬意”,对于历史人物,多有同情之理解。例如,作为大清裱糊匠的李鸿章,《觉醒》将其置于彼时彼地的历史情境,揭示其甲午海战之前避战的原因,战败之后谈判时的苦楚和艰难。

  按照《马关条约》,清政府赔偿日本2亿两银子,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恭亲王奕訢在弥留之际对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说,翁同龢不仅一味夸张,力主开战,一错再错,以致十数年之教育、数千万之海军覆于一旦,不得已割地求和,将国家从甲午战前的发展坦途引领到现在如此危险境地,德据胶澳,俄租旅大,英索威海、九龙,法贳广州湾,此后相互效尤,不知何所底止?所有这些,实际上都是翁同龢误导之过。至于翁同龢的个人人品,恭亲王奕訢从根本上瞧不起,他告诉光绪帝和慈禧太后,此人“居心叵测,并及怙权”,如果不对他进行防制,将来一旦他与康有为等人联手,必将祸及大清王朝。

  受此刺激,清政府开始变革。阴差阳错,张之洞错过了主持戊戌改革的机会。由康有为主导的维新,不过百日即告夭折。对此,马勇在《维新》一书引用了严复的观点。严复对英国君宪体制有着深刻理解,他始终认为,中国不能超越历史阶段,从君主体制直接进入共和体制。他不仅严厉批评孙中山,而且将康有为、梁启超视为搅乱天下、导致清亡的罪魁祸首。无论是在资历、才能、政治经验、人脉等方面,还是在可以获得支持方面,张之洞均绝非康有为所能比拟。不难想见,如果由张之洞主持改革,晚清史必然会是另一种走向。遗憾的是,这种可能没有成为现实。

  由于西方诸国的霸道行径,导致了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从朝廷官员到普通民众,均有排外心理。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义和团在山东起源,所到之处广泛吸纳成员,到处焚烧教堂、杀死教民、拆毁铁路,并打出了“扶清灭洋”的旗号。在清廷一帮鹰派官员如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刚毅,端王载漪,大学士徐桐等人的暗中支持下,义和团迅速壮大并且向北京蔓延。列强担心驻北京公使馆人员的安全,在天津大沽口迅速集结军队。慈禧误信了洋人要求她“归政”(即交出权力)的情报,愚蠢地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并招抚义和团与清军一起抵御八国联军。在南方,盛宣怀、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等人团结起来,与外国公使达成协议,实现东南互保。义和团进京之后烧杀抢掠,对中国教民极其残忍,连婴儿也不放过,而攻打外国公使馆却一筹莫展,几次进攻均被一击即溃。最终,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慈禧仓皇西逃。此时,慈禧不得不起用鸽派官员荣禄等人收拾残局,在其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中规定,惩办罪犯。经此一役,清廷的战争赔偿白银达4.5亿两,北京至海道驻扎外国军队。不仅如此,1900年7月,俄国借口镇压暴民,派出20万军队强占东北,这导致列强纷纷提出租借和划分势力范围。马勇在《国变》中披露,由于稍后银价持续下跌,列强要求清廷以金代银支持赔款,清政府被迫屈服。仅此一项,中国实际赔付给列强的赔款远远大于《辛丑条约》的数额。

  与列强的战争一败再败,慈禧意识到必须进行真正的政治体制改革了,这成为《革命》一书的主题。但是,政改意味着权力的重新分配,将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这样的自我改革,无疑需要巨大的勇气,以及壮士断腕的牺牲。作为既得利益集团,满清贵族希望分得最大的蛋糕,在改革后的政治格局中继续保持优势。而立宪派则希望从国家利益出发,发愤图强。与此同时,军事强人袁世凯对权力虎视眈眈,而孙中山和革命党人则以推翻清廷的统治为己任。由于清廷及满族亲贵一再贻误改革良机,终于导致辛亥革命爆发。在其后的南北谈判中,清廷的强硬派不愿让步,最终导致立宪派也抛弃了清廷。最终,立宪派扶持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由此诞生。

  尽管如此,辛亥革命使用和平手段让清廷退位,两千多年来首次实现了权力的和平交接,这体现了中国人的大智慧,并不失为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责任编辑: 王志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