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 > > 正文

《岁月沧桑》:钱理群“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三部曲”终卷

2016年09月22日 17:15:46 来源: 新华网

全民阅读 书式人生
悦享快乐
全民阅读 书式人生悦享快乐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 010-88050355
网站事务合作 QQ: 462583127
邮箱:nationalreading@news.cn

  [书籍信息]

  书名:岁月沧桑

  著者:钱理群

  定价:49.00元

  ISBN :978-7-5473-0912-4

  出版日期:2016年7月第1版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16年7月

  [著者简介]

  钱理群,当代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l939年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他以对20世纪中国文学和社会的深刻探索,特别是对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与精神的审察,对20世纪中国经验和中国道路的总结和反思,受到了海内外的高度重视。主要著作有《心灵的探寻》、《周作人论》、《周作人传》、《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丰富的痛苦》、《大小舞台之间》、《1948:天地玄黄》、《学魂重铸》、《话说周氏兄弟》、《与鲁迅相遇》、《语文教育门外谈》、《生命的沉湖》、《我的精神自传》、《活着的理由》、《梦话录》、《我的家庭回忆录》、《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等。钱先生的著作深度读者欢迎,有些是发行数十万册的畅销书,他主编的《新语文读本》发行量数百万套。钱先生还是北京大学学生评出的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名列首位),也是1980年代以来中国最具影响力、最受关注的人文学者之一。

  [内容简介]

  本书系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沉思十年之作,也是其“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三部曲”之终卷。作者选择沈从文、梁漱溟、赵树理、废名、王瑶、郭小川、邵燕祥等重要、典型的作家、学者在1949年至1970年代这一时期的生命历程为观照对象,通过大量的新材料,深入他们在时代的大转型大变动中的投入、挫折、碰撞、困惑和坚守,透视其个人性格、理想与时代、社会之间的交流激荡,重现了那个年月的社会风云,个人命运遭际、幽隐,以及精神的尴尬与波澜,检讨了历史经验得失及其包含的启示。

  [编辑推荐]

  1. 钱理群教授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他数十年专注于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命运史的研究,关注当代中国社会的改革和人的进步,在广大青年中,在海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本书系钱先生“知识分子精神史三部曲”之终卷,将当代知识人命运的抒写推到一个极其高远又极其细密的境界。当代中国社会种种复杂的思潮和运动、个人的努力与挫折、时代的诡谲与变幻,都成为一个个具体人生的波澜,令人低徊感慨。

  2. 本书系钱理群先生沉潜十年之作。“这十年主要就是写这本书”。作者为此调研了大量的各类文献材料,包括当事人的作品全集、口述回忆资料、相关机构档案文件、海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等,大量新的发现带来大量的新的思考和认识。

  3. 本书在学术上具有重大的创获和突破。书中研究的沈从文、梁漱溟、赵树理、废名、王瑶、郭小川、邵燕祥等作家、学者,在中国现当代上都是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人物,且自身也是非常富有魅力的人物,经由本书,读者将发现一个个全新的立体的更真实的沈从文、梁漱溟们,发现他们真实的思想、关心、尴尬、曲折和坚守,他们的大,他们的小,充分感悟其人生命运的波澜起伏与历史的诙诡。

  4. 钱理群教授的语言文字一向充满智慧和激情,在明白透彻的思辨之中,注重讲述历史与人生的细节,探照心灵深处的波澜,体贴入微,又引人入胜,读来让人欲罢不能,如同享受思想、智慧和知识的盛宴。

  [专家、媒体、读者推荐]

  (钱理群))喜欢抓大问题,喜欢考察“道路”的选择,他把知识者特别是文人的“精神历程”看的尤为重要,往往就当作是时代潮动的标志。他擅长做“精神研究”,办法就是找几个作家作为个案,挖掘其精神变化,由此勾勒时代变化……老钱自然不属于循规蹈矩的学者,他有持续的强烈的使命感,有广大的现实关怀,又总是很叛逆,对于……流俗的东西有本能的反感,对于民间的处境却格外同情……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很可爱又可贵。

  ——温儒敏,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总主编

  钱理群认为文学史研究的基本任务是揭示隐藏在大量的文学现象背后的人的生存境遇、体验和困惑,以显示一个历史时代的生命的涌动轨迹,因而,他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抓典型文学现象,并形成了这样的研究路线:寻找在某作家或某一时代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文学意象,然后对这一典型文学意象进行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美学等多层次的发掘,最后揭示它所包孕的那个时代的精神文化内涵。同时,由于钱理群强调把握历史进程中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学发展的偶然性、个体性和多种可能性,他也就十分重视契入历史本体深处,去钩沉那些鲜活的历史细节和文学现象。他强调文学史家对于具体、生动的历史细节和现象及其背后的普通象征意义应保持浓厚的兴趣和职业的敏感。而捕捉典型文学意象和历史细节,目的是突出文学史叙述的现场感,烘托特定情境下的历史氛围,于是便形成了具有钱理群个人风格的文学史文体——报告文学体。

  ——《读书》杂志

  钱理群先生是令人为难的。他难倒了很多人,官员、学者、同事、朋友,年轻的学子或世故的知识者们,他令人为难的地方似乎不在于思想观念上的清晰、糊涂或复杂,而更在于他的姿态。……钱先生的事业……穿越了阶层,而在弱势群体和下层民众:青年学生、中小学教师那里获得了赞誉。正是在这些小知识阶层为主体的民间文化领域,钱先生成了一个象征:他是鲁迅精神的继承者,是上世纪80年代启蒙运动以来不多的幸存者。

  ——《新京报》

  我现在时常提醒自己,在分析文学史时应该适当地抽离出感情,这样才能看清它背后的丝丝缕缕,看清了,才能真正明白。钱理群很能拿捏这个尺度,既不冷漠,又并不过于热切。

  ——读者

  [目录]

  1.“知识分子精神史”三部曲总序

  2.1949-1980:沈从文的坚守

  1949年初,当经过1948年的大决战,蒋介石的国民党政权败局已定,世人或满怀期待和喜悦,或充满疑虑以至疑惧,准备面对新中国的诞生的时候,文坛上爆出一个自杀事件:3月28日,在三、四十年代拥有广泛影响的作家沈从文用剃刀划破了颈部及两腕的脉管,又喝了一些煤油,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在当时即引起强烈的反响,以后就成为新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的一个“谜”。它以极其尖锐的形式,提出了一个易代之际知识分子的选择问题。

  3.1949:废名“上书”

  1949年4月1 日,废名写完《一个中国人民读了新民主主义论后欢喜的话》,在文前郑重写上“献给中国共产党”几个字,托时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董必武转呈最高当局,因其在武汉读中学时董在当地任教,与之相熟。是为“废名上书”,是建国伊始,知识分子与新的执政者——中国共产党和新政权关系之中,一个并未引起注意(无论是当时,还是以后的历史叙述)的“事件”。

  4.1951-1970:赵树理的处境、心境与选择

  赵树理感到不安的是,“广大人民不了解内情,从某一阶段上的社会关系上,把我和有些人(指当时批判的重点,也是赵树理一直格格不入的所谓“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摆也摆在一起,扫也扫在一起”,他因此期待未来的历史评价——

  5.1952-1969:读王瑶“检讨书”

  在检讨里,王瑶一再说自己“很高傲”,“有严重的看不起群众的毛病”,“我很骄傲”,“我很自高自大”,“夸夸其谈”,“狂妄”,等等,“自高自大”一语就先后用了四次;其次,就是不厌其烦地承认自己“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追求个人名利的写文章上”,“我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思想”,“一切都从个人出发”。最后总结自己的“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也是归结为“自私自利”与“自高自大”两条。

  6.1953-1974年间的梁漱溟

  梁漱溟与毛泽东,是二十世纪中国不可忽视的历史人物,都出生于1893年。人们不免要谈及这两位同龄人的关系。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自然是1953年梁漱溟的当面顶撞,文革期间1974年梁漱溟对毛泽东发动的批林批孔运动的公开质疑。对此,研究者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这是1949年以后,“仅此一例”,足见梁漱溟之风骨。这样的评价梁漱溟是当之无愧的。但人们却往往忽略、或者不愿正视另外两个事实:一是直到晚年(1983年)在谈到1953年和毛泽东的冲突时,梁漱溟还说:“当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说话不讲场合,使他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害了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他的话与事实不大符合,我的言语也是与事实有很大的不符合之处的,这些在争吵时都是难免的,可以理解的,没有什么的------”

  7.1957-1959:郭小川的命运起伏

  这样的革命想象、延安经验,在1949年以后,就成了郭小川思考现实的精神资源。特别是他调到作家协会以后,越来越深地陷入了官僚机构的泥潭,陷入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旗号下的复杂的派系斗争的泥潭,他更是无时不刻地怀念延安等根据地,特别是部队里人与人之间相对简单、纯洁、真诚的关系。

  8.邵燕祥:一个知识分子的死与生

  二十四年后,邵燕祥收到了当年被批判对象L君的来信,说就是邵燕祥在批判会上的第一个揭发,使得他“右肋挨了重重的几下”,并且从此不得翻身,1962年被谪放到最贫困的地区,过着劳动改造的生活,还蹲过监狱。信中他指责邵燕祥在关键时刻没有“守住真理”而“多走了一步”,而因此“换来了从(右派)行列里第一个站了出来,坐上大车走了”。

  9.后记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王志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