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 > > 正文

首部介绍外国人如何看“一带一路”的著作出版

2016年07月06日 11:12:45 来源: 新华网

全民阅读 书式人生
悦享快乐
全民阅读 书式人生悦享快乐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 010-88050355
网站事务合作 QQ: 462583127
邮箱:nationalreading@news.cn

  印度社会对中国“一带一路”原因的认知、态度类型及对策分析

  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受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广泛回应与支持。“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中,大国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规划重点做工作的对象。例如俄罗斯对“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中的中亚各国、白俄罗斯等国家具有重大影响,而由于印度在南亚地区具有主导权,因此印度的态度关系到深受印度影响的尼泊尔、斯里兰卡、马尔代夫、毛里求斯以及塞舌尔等国家的态度。

  但在“一带一路”沿线涉及的大国中,除了俄罗斯与中国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外,其他地区大国较少与中国有密切的战略协作关系。其中尤以印度的态度最为消极,正如中国学者所判断的那样,印度政府的态度是“谨慎或怀疑”。也有学者提出“印度对抗或反制‘一带一路’”的观点未必准确,印度政府的真实意图可能是为了“增加与中国合作谈判时讨价还价的筹码”。目前各种研究主要集中的探讨对象是印度政府,而集中于非印度政府群体,如印度的民间机构、媒体以及普通民众的研究则较为分散。本章尝试从印度人看“一带一路”的视角来分析印度非官方机构、个人与媒体对“一带一路”的看法,该研究将有助于理解印度政府保持沉默的原因,也有助于我们从全面性的角度把握印度人对“一带一路”的态度。需要注意的是,和印度政府暧昧不清的态度相反,印度社会(主要包括民间机构如智库、媒体、个人)对“一带一路”的看法是较为明确的。

  一、印度社会对“一带一路”提出原因的认识

  2013年9、10月份习近平主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后,印度政府没有做明确表态,但是印度智库、媒体纷纷加以介绍,一些新媒体的新闻网站和论坛的跟帖纷纷表达了“中国人来了,印度的位置在哪儿”以及“中国要进入印度后院”的评论。2014年2月,趁着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17轮会谈的时机,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正式向印度发出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邀请,印度安全顾问梅农口头上应邀并进行了积极评价。印度舆论迅即掀起了讨论该话题的热潮。但是有印度政府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了极大的矛盾性,例如莫迪和中国领导人会见时表态愿将“一带一路”与印度经济发展对接,但是在双方的联合声明中却不做表述。但莫迪在会见美国领导人时却表达了积极参与美国合作建设类似丝路计划的愿望。印度政府的首鼠两端可以说是众说纷纭的印度国内看法的写照。根据林民旺的观点,印度人对“一带一路”产生原因的看法主要有以下的几种观点:经济原因、安全原因、战略原因和美国的因素。

  1.经济原因。这是最为直观的看法,多数集中于2013年中国领导人提出丝路计划后的窗口期与讨论期,而且以看法相对中立客观并且以不对中国有任何偏见、敌对意图的人士为主。在印度学界,将“一带一路”战略视为中国经济扩张的看法也并不少见。例如印度孟买智库GatewayHouse研究人员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建构的经济大战略,旨在实现中国—中亚—西欧、中国—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孟中印缅、中巴四个连接,通过投资和贸易协定扩大中国的对外贸易量。印度中国问题专家谢刚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构想原因是中国自身经济的外溢效应要求克服全球性的贸易运输网平台障碍。

  2.安全原因。这方面的研究者基于两点,一是消极型,一是积极型。在消极型看法中,印度人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克服马六甲困局的“保障”方案;在积极型的视野中,则认为中国是为了发展海上力量,服务于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目标。印度国家海事基金会的格普雷特 库拉纳认为,“一带一路”意在确保中国商品的海上运输安全和保障中国海外原油供应通道。印度和平与冲突研究所的特舒 辛格也持类似观点,认为“一路”有助于中国解决马六甲困境,保障中国的海上通道安全。

  3.战略原因。主要是从中国为实现中国崛起的复兴梦而采取的战略性举措,是中国崛起的必然步骤或重要组成部分。特舒 辛格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华民族复兴”大战略的构成部分,海上丝绸之路计划就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印度著名战略分析家拉嘉 莫汉认为,习近平正在试图提出一个更为宏大的战略框架,以使中国的海军崛起显得更不具有威胁性。印度国家海事基金会的格普雷特 库拉纳则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一路”可能是中国扩大其影响力的大战略的一部分,以缓和其他国家对其海上崛起的担忧,还可以帮助中国海上力量打破西太平洋的地理限制,破解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给中国带来的军事上的压力。

  4.美国原因。很多印度人认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计划是基于直接应对美国挑战而产生的,这些印度人的看法受到“美国重返亚太”效应的影响,认为中国可以通过丝路计划摆脱美国在第一和第二岛链内对中国的孤立,从另外一个角度有效拓展中国的海上空间。印度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尼赫鲁大学的谢刚认为,中国已经积极地向印度洋沿岸国家推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为了反对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一部分。

  二、印度社会对中印在“一带一路”的关系定位的类别

  由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计划中涵盖印度,因此印度人自然会提出在丝路计划中印度的应对之策问题,其本质是中印关系在“一带一路”中的定位。国家间关系一般可以划分为朋友、竞争对手与敌人三种关系。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国家基本面的定位涉及如何认识中印关系的性质问题,但是“一带一路”只是中印关系的局部领域。局部领域会影响中印关系的整体性质,但是局部领域有相对独立的性质。只有明确了双方关系在“一带一路”这个领域内的性质,决策者才能决定怎样对待对方的政策。中国和印度之间是朋友,就要相互帮助对方,自然就支持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如果是竞争对手,就要胜过对方,就会出台一些竞争性的计划与措施;如果是敌人,就要想法防范、遏制和打击对方,就会与对该计划持反对和防范的国家合作,并对愿意与中国合作的国家施加压力。从现阶段印度方面采取的举措来看,可以说中印关系在“一带一路”问题上,基本上符合“七分竞争三分敌人”的态势。

  1. “朋友关系”:认为印度应该加入“一带一路”

  印度和平与冲突研究所的维杰 沙胡加认为,中国的“一路”对印度来说是一个提升印度海上基础设施能力的重大机遇。印度尼赫鲁大学中国与东南亚研究中心教授狄伯杰(B.R.Deepak)在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采访时就认为应当加强中印交流与信任,两国可共促“一带一路”建设。拉吉夫 拉詹 查特维迪主张,积极回应中国的“一路”符合印度利益。印度和平与冲突研究所在2014年12月召开“确保印度在印度洋的利益”会议认为,印度和中国在印度洋具有相似的目标,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对印度利大于弊。印度国家海事基金会的艾提玛尼 布拉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印度可从中国的造船业的技术和深海采矿经验中获益。印度国家海事基金会的曼汉兰认为,印度缺乏海上基础设施和技术来开发海上能源,因此“一路”于印度而言是一个发展的机遇。还有一些主张加入“一带一路”的人士观点认为:“1.中国如果想干,印度挡不住。如果印度不加入,其他国家也会加入,最终印度会被这一潮流边缘化。2. ‘一带一路’的核心是基础设施,印度政府没有钱,需要外界的帮助,可以从中国的战略计划中谋利。3. 即使印度想影响中国的政策,待在‘一带一路’里面也比待在外面好,至少可以设置议题障碍,让中国干不了多少事。印度人其实在内心深处不喜欢‘一带一路’,他们有自己的季风计划,香料之路,最近又提出了一个棉花之路。‘一带一路’的起点是中国,终点是中东和欧洲,印度只是个过客。所以,这里面既有战略考虑,也有民族自尊心的考虑。在矛盾的态度中,印度政府的态度可能出现软化,但不太可能一步到位。事实上,印度加入亚投行已意味着部分加入了‘一带一路’。”

  2. “竞争关系”:认为印度不应加入丝路计划,而应该有自己的竞争性计划

  这种观点将中国“一带一路”看做“竞争”性的,主要出现于印度的舆论界。正如中国国内的舆情分析者认为的那样“一部分印度舆论从竞争角度解读‘一带一路’,并称莫迪政府最近提出了利用印度‘历史、文化和地理优势与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计划竞争’的Mausam计划,规划了一个‘印度主导的海洋世界’,包括东非和阿拉伯半岛,经过伊朗覆盖整个南亚,向东则通过马六甲海峡和泰国延伸到整个东南亚地区”。印度国家海事基金会的执行主任格普雷特 库拉纳认为,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实施会在印度洋地区形成一个以中国为轴心的“轴辐”地区架构,印度将被逐步边缘化。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维杰 沙胡加认为中国的“一路”让印度战略界感到恐慌。印度担心如果自己同意参加“一路”,将促进中国参与海上合作和扩张。印度前外秘坎瓦尔 西巴尔认为中国总是“自私自利”,不值得印度去支持。印度人应有自己的计划来取代丝路计划给周边国家带来的吸引力。有相当多的印度媒体和学者认为,印度的“季风计划”、“香料之路”事实上已经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做出了反制。“季风计划”立足于环印度洋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共同开发。“香料之路”是沟通亚、非、欧三洲之间贸易往来的主要海上通道。印度与伊朗翻新查巴哈尔港口,距离中国援建的巴基斯坦瓜达尔港距离很近,被认为是印度试图遏制瓜达尔港的举动。尽管印度政府不希望“季风计划”或“香料之路”被解读为对抗中国“一带一路”,但是在学者与媒体中,这些频繁的小动作都说明印度是在遏制中国“一带一路”计划。

  3. “敌人关系”,通过影响其他国家来反对“一带一路”

  在这一点上,印度的官方和智库、媒体、学者的立场是有差异的。由于外交关系的影响,印度外交部发言人阿克巴鲁丁努力试图向公众解释,印度的“季风计划”还是“香料之路”不是和“一带一路”相对的,二者并非平行或互相取代的关系。但是印度通过这些对应性的计划来对中巴经济走廊、斯里兰卡港口等关键性“安全项目”形成遏制之势是非常明显的。这一点上印度人也是严格区分领域的,也就是说在中巴经济走廊以及斯里兰卡港口等敏感问题上,印度人实际上是持“敌对”的冷战思维。拉嘉 莫汉认为,印度在与中国在海上领域合作的同时,需要长期限制中国在印度洋海域的影响力。印度和平与冲突研究所的维杰 沙胡加认为,中印在边界争议、边境军事基础设施建设以应付中国,以及中国在西藏部署导弹等三个方面使得“中国威胁”在决策者的认知中不断被放大。印度战略界普遍认为“一路”有助于巩固中国海军进入并立足印度洋的战略,支持中国海军未来的军事行动。学者们认为,最近斯里兰卡政局变动给中国海上丝路计划带来了阴影,背后与印度的支持密不可分。印度操纵斯里兰卡政局,正是为了给中国制造麻烦。

  以上三方面的立场经常是相互变动和矛盾的,很多机构、学者看待问题的思路也是多层次的。例如有的学者认为应该在经济层面从中国的计划中受益,但是在安全层面上要对中国实行遏制,对于关键性的地区或敏感区域要采用印度的计划来取而代之,化解中国丝路计划的吸引力。事实上,主流的分析都认为,“一带一路”将导致中国进入印度“后院”,给印度带来长远的战略忧患,使印度可能丧失对南亚地区的主导权。

  三、中国的政策建议

  鉴于印度在中国“一带一路”计划问题上的立场,一些学者提出的看法,例如中印计划的“对接”、建立较为松散的非正式磋商机制、构建国家间的互信等建议。还有的学者建议中国要制约印度须坚定依靠巴基斯坦;中国要坚决主张印度洋的航行自由。基于以上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建议是针对印度社会的,不是专门面向印度政府的。

  1.中国应加强对印度的公共外交、民间外交与文化外交。第一,中国应与印度媒体加强日常沟通交流。许多印度媒体的记者、编辑和撰稿人对中国“一带一路”缺乏具体认识,如果中国能够加强与印度媒体的沟通交流,通过印度媒体正面阐述中国“一带一路”计划,那么印度媒体对中国“一带一路”计划的报道相对而言会比较客观,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印度公众对中国的负面评价。第二,中国应注重对印度的广播、宣传和新媒体营销,以正面宣传中国“一带一路”计划对印度人的益处。这意味着中国需要设定一系列“一带一路”主题进行宣传和双边交流。第三,还需要加强与印度智库、学者的长期联系。印度的智库与学者在印度外交决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印度的中国研究极其薄弱的大背景下,难以指望印度人形成对中国“一带一路”的正面印象。因此,协调与整合印度的中国研究力量,开展两国智库与学者的深入交流,能够推动印度政府对中国“一带一路”计划的认知并进一步形成决策影响力。可以说,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印度学术界尚未全面了解,甚至还存在一些疑惑,“希望中国鼓励更多学者到印度,并邀请印度学者到中国参加研讨会,大家相互沟通、增进了解”。有的中国学者也提出类似的看法,例如“尽管印度在回应中国所提‘一带一路’上有所保留,但通过合理的路径选择,比如探讨如何实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计划与印度‘跨印度洋海上航路与文化景观’计划的对接、推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以及加大文化交流,舒缓和软化双方民意对立面等,实现中印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是可能而且可行的”。

  2.中国应对不同的对华力量采取分类应对的策略。针对不同的国家以及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群体(民众与政府、亲华与反华团体及个人)应采取不同的对策,军方和政府加强双方沟通与理解,在议会强化游说手段的应对,对媒体增强解释和透明度。另外,对与印度有关的周边四类国家政策也应差异化:对大国实施战略协调,发挥友好国家的示范作用,对不稳定国家实施帮扶政策,对反向国家进行说服。美国国务院参事、乔治·梅森大学国际政策学院著名教授、美国前外交官帕特里克·孟迪斯(Patrick Mendis)就提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和美国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应进行合作并充分发挥印度作用的主张。

  3.中国可采取自然而然的方式进行与印度的合作。在这方面,可以不追求印度对“一带一路”计划的公开表态,但是在具体项目上两国可进行务实合作。如果能将中国“一带一路”计划切分成多个领域,并在多个领域中进行具体问题的合作,而减少以“一带一路”名义进行的活动与项目,也同样能够达到中国“一带一路”所预想的效果。印度通过加入亚投行、金砖银行等“一带一路”的融资机制,已经在事实上参与中国、孟加拉、缅甸共同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行动。中国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把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与“一带一路”切割开,就是一种极为明智之举。在丝路战略推行中,与印度关系密切的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即BCIM倡议)。因此,在这方面应采取企业先行、名义后行的方式。“如果印度把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定义为对印度的围堵——印度媒体一向如是表达,中国是无法说服印度的,只有时间才能证明中国没有恶意”。通过“顺其自然”的方式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印度决策层应该意识到,即便印度无法对中国的丝路计划放心,中国也将继续推进“一带一路”计划。如印度执意不参与该计划中的某些重要项目,那么损失较大的将是印度。在这个过程中,印度政府表现出顾虑是正常的,但是只要不反对印度的企业与机构参与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贡献。经济有其自身的规律,中印利益将可能在碰撞与合作中自然融合,形成共赢。“当印度外交部部长在媒体问她‘为什么印度不加人中国的一带一路’时说,印度并不需要给中国的计划开个‘空头支票’,并且补充说印度会与中国在利益汇合的地方进行合作。”另外,印度地方政府在经济上的自主权较大,因利益不同就会不愿实施联邦政府的主张和法令,因此不排除直接与邦政府合作的可能性,这也能为“一带一路”的实施提供一条思路。

  4.中国在印度的企业、个人要发挥先导作用,做“一带一路”计划的示范者。“一带一路”计划的落实,真正实践的主体是企业。印度的学者、智库、民众首先接触到的,是中国企业与中国工程。因此中国的企业应该做好3—5年内低盈利而主要做改善当地民生的准备,“多予少取”,避免片面利润主导模式,承担中国立场与文化的传播者和解释者,成为中国在印度形象的建构者。国家可给予这些“走出去”企业一定的实惠,引导企业主动承担当地民生,保护当地环境,实行医疗与教育救助,注重争取当地民心和可持续发展。这样,“一带一路”才能取得印度人的信任和支持。当然,有学者认为,“缺乏足够的相互信任历来是中印关系的一大问题,但双方关系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两国并不是在相互信任建立起来后才合作的”,这种说法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总之,莫迪政府的经济优先政策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理论上是可以对接的,这需要印度人充分认识到“一带一路”对改善印度经济面貌的价值,形成影响决策的基本共识,这样才能促进“一带一路”中印合作的良性发展。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 王志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