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 > > 正文

重读八十年代,读出了什么

2018年09月21日 11:58:19 来源: 文汇报

全民阅读 书式人生
悦享快乐
全民阅读 书式人生悦享快乐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 010-88050355
网站事务合作 QQ: 462583127
邮箱:nationalreading@news.cn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多家出版社不约而同地推出了一批研究回顾上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的图书。上世纪80年代无疑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异常光辉璀璨的十年,出现了一批被称为中国文坛黄金一代的作家,诞生了许多足以载入文学史册的作品。而今天,当我们回顾审视那个时代的文坛,除了“重读八十年代”之外,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他们亲历了许多重要时刻,也具备用文字回应和解释历史的能力

  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在今年,就有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一个人的文学史》、中信出版社的 《重读八十年代》、上海书店出版社的《“80年代文学”研究读本 》、中国社科院出版社的 《激情的样式——20世纪80年代女性写作》、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当代文学:终结与起点——八十、九十年代的文学与文化》等多部研究和回顾1980年代文学的图书上市,勾起了文学爱好者对那个年代的阅读回忆。

  的确,今天大众耳熟能详的那些当代中国文坛响当当的名字,比如贾平凹、莫言、路遥、史铁生、韩少功、马原、叶兆言、王安忆……基本都成名于1980年代。他们写出横跨数十年、人物众多、贯穿重大历史背景的故事,把许多史诗性、全景观的中国图景徐徐展开在读者眼前,也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一个高峰。而他们在1980年代开启的各种文学探索,持续影响着中国文坛。作家陈村如此评价:“孕育了纷繁各异的文学作品和言之有物的文学批评,老中青几代作家均有杰作和优秀代表。”

  为何中国当代文学会在1980年代爆发?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程光炜早在十多年前就开设了“重返八十年代”文学课堂博士生工作坊,一直在梳理那个年代中国文学的全景样貌。在他看来,那一批作家亲历过许多重要历史时刻,特别是改革开放伊始的时代背景,赋予了他们广阔的创作天地,而他们也具备用文字回应和解释历史及生活的能力。

  八十年代文学成就是伟大的,但也不能过于渲染美化

  《一个人的文学史》的作者,是《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他在书中收入了自己当年与王朔、苏童、马原等作家往来书信,让文学爱好者了解到1980年代的文学圈子原来是这个样子,称得上是一本“私人文学史”。

  回顾起当时的文坛,程永新很有感触:“那个年代,没有网络,没有今天那么多的娱乐活动,全社会对文学的热情是空前的。”在程永新看来,那是一个相对单纯的年代,没有更多的选择,所以从文学评论界到读者,都对文学高度虔诚和认真。“我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那确实是一个文学很美好的年代,但是这与当时的社会形态有关系。进入九十年代后,大家的选择多了,电视、电影乃至网络等出现,人们分配在文学上的时间和精力少了,文学的地位也就不再那么重要了。”

  正因为如此,程永新认为一方面应该肯定当时的文学创作成就,但是另一方面也不应过于渲染美化它,否则有可能会变相降低对1990年代以及新世纪文学的认可度。他以先锋文学举例,先锋文学的实质是中国作家向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学写作学习的过程,1980年代,随着略萨、加缪、博尔赫斯、福克纳、海勒等一批外国作家的作品被引进出版,许多中国作家意识到“小说原来还可以那样写”。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马原就曾经在演讲中表示,那些作品使他意识到如果文学只是说故事,那读者会觉得没意思,所以他研究如何讲故事。程永新说,当时人们把这批向现代主义学习、吸纳、模仿、借鉴的文学作品称为先锋文学,后来大家都不用这个名词了,但中国作家对世界优秀文学学习的过程一直没有中断过。“你能说那个年代有先锋文学,后来就不先锋了吗?我看不是的。”

  在程光炜看来,1980年代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而言无疑是一座丰富的矿藏,值得学术界评论界深入挖掘。同时他也认为,目前已经到了可以将其“历史化”的程度,随着对这个时期文学成就的研究日益深化,我们看待它的态度会逐渐从感性走向理性,从而梳理出对于当下及未来的中国文学更具价值的内容。

[责任编辑: 王志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