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 > > 正文

陈崎嵘报告文学新作《工匠精功》:有一种精神叫工匠

2018年08月10日 15:48:50 来源: 中国作家网

全民阅读 书式人生
悦享快乐
全民阅读 书式人生悦享快乐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 010-88050355
网站事务合作 QQ: 462583127
邮箱:nationalreading@news.cn

  文/陈崎嵘

  农历八月,江南热秋。城乡遍地的桂花却借着自然的热,提前次第绽放。整个天空像被桂花塞得满满当当,金风裹挟着浓郁的花香,一波波袭来,使人产生一阵阵沉醉般的晕眩。在这样诗意般环境里,笔者开始创作报告文学《工匠精功》。

  花,是植物之精华。

  工匠,是人类之精华。

  由工匠创造并形塑的工匠精神,是人类精神璀璨之花。

  从桂花联想到工匠及工匠精神,蓦然、兀然、怦然。一个触动,把两个看上去似乎无关的“物”与“事”联结在一起。这,难道就是所谓创作中的“灵感”?

  采访、创作精功工匠们的故事,是一次有关工匠史的阅读经历,也是一次工匠精神的心路之旅。

  2015年春,因为《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工匠”和“工匠精神”成为热词。2017年金秋,中央发文,首次提出“引导企业家弘扬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弘扬工匠精神。提到工匠,国人情不自禁地会想起那张严谨古板的脸和那些精密合辙、天衣无缝的德国产品,会想起戴着眼镜的钟表匠和那些分毫不差、百年不坏的瑞士手表,会想起脸带微笑嘴吐哈依却把旅游观光时间精确到分的大和民族。是的,我们不能否认这些国家的工匠们。有人曾将世界上超过200年的长寿企业排了个队:日本3146家,德国837家,荷兰220家,法国196家。仅仅8000多万人的德国,竟拥有2200多个国际品牌!

  这样的联想是自然的,这样的国际对比也是必要的。但是,也要看到,此一时彼一时,在工匠问题上,我们是否也有必要树立“文化自信”与“工匠自信”?

  中国历来重视工匠。中国是世界工匠制度和工匠精神的发源地之一。《说文解字》中说,“工,巧也,匠也,善其事也。”公元前700多年前,那个一箭射伤齐君却被君王诚聘为宰相的管仲,就提出“士农工商四民分业治事”的观点,首立专业之界碑。“一技在手下,走遍天下都不怕”则是民间谚语。翻阅中国历史,就会发现大批能工巧匠,也流传着许多经典故事:游刃有余的庖丁,滴油不漏的卖油郎,衣被天下的黄道婆,木匠祖师爷鲁班,铸剑大师欧冶子,都江堰设计师李冰父子,纸张发明者蔡伦,活字印刷术创造者毕昇,赵州桥设计者李春,天安门建造者蒯祥。中国的瓷器、木器、玉器、金器、竹器、漆器、丝绸更是享誉世界。有位文物专家曾以北京大钟寺古钟为例说明中国工匠的神奇。这口大钟永乐年间铸造,高6.75米,重达46吨,钟的里里外外全是文字,一共23万字,居然无一差错。每个字都那么清楚,没有沙眼、没有错误,敲起来声音洪亮。即使放在最顶尖最较真的国际比较里,这样的精微细致不也是呱呱叫的么?时至今天,以高铁、电商、华为、海尔、格力等为代表的中国产品成为国际品牌、民族代言人,一批批中华老字号复原重光、焕发出青春活力。央视播放电视纪录片《大国工匠》,那些各行各业的工匠,让人看了热血沸腾、感佩不已。

  提到工匠精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笔者从民营企业精功集团价值观表述和员工行为追求中,将工匠精神表现概括为四个字:乐:乐业、敬业、爱业,建功立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一切的基础,苦在其中,乐在其中,坚持坚守、不改初心。专:专业、专注、专一,始终一贯、持之以恒,危微精一、心无旁骛,心在一艺、其艺必工。精:精业、精进、精深、精致、精美,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认准一个目标,追求完美与极致,不达目的不罢休。创:创造创新,敢为人先,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不断超越、永无止境,超越同行、超越别人、超越自身、超越昨天……这些形容和描述,在笔者看来,还仅仅是工匠精神的表层,或者只是它的精神表象。笔者想终极探寻的是:精功工匠们为什么要追求这一切?为什么要坚持这一切?为什么能做到这一切?背后的背后,深层的深层,是什么?质量之魂,存于匠心;品质之别,根在文化。只有直抵此处,才算是透过表象看本质,才能解释不同企业的兴衰成败,才能理解工匠精神对于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一个地区的特殊价值,也才会懂得工匠精神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普遍意义。

  描写精功集团,正是基于上述考量。

  精功集团是中国企业500强,庞大的身躯覆盖着国内外许多地区;它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是中国民营企业中的佼佼者;它又是中国制造业企业百强之一。衣食住行旅百业皆有,金木水火土五行齐全。

  笔者试图透过对精功集团的描写,来说明和印证:中国需要工匠精神,中国现实生活中充满着工匠精神,中国历史上的工匠精神在当下得到了传承,中国某些领域或局部的工匠们甚至比美德日瑞等国的工匠们做得更好。作为民营企业的精功集团就是一个佐证、一个缩影。

  笔者试图透过对精功集团的描写,来探寻和阐述:工匠精神其实是一种高尚的价值观,是一种高远的人生境界,是一种博大的人文胸怀,是一种优质的人性底色,是一种良好的工作生活状态。说到底,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答案是:人人皆可为工匠,各行各业都需要“工匠精神”。

  笔者试图透过对精功集团的描写,来分析和论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需要理想的倡导,需要干事的舞台,需要激励的机制、需要引导的氛围,更需要带头人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作为民营企业的精功集团和他的带头人金良顺就是一个样本、一个范例。

  怎么构思和描绘精功人的工匠精神呢?

  采访期间,笔者经常到绍兴水乡的古纤道上散步、锻炼、

  思考、自悟。

  山阴道上行,如在画中游。

  古纤道建构在浙东运河绍兴柯桥段,是最有文化内涵和观赏价值的景致。精功集团一大批厂房就坐落在浙东运河边上,与古纤道相向而行,遥遥地向远方铺展。

  凉秋傍晚,一抹斜阳透过云层,泼洒在鉴湖上,水面微波荡漾,金色斑点闪闪烁烁。古纤道安卧在鉴湖上,像一条弯曲长龙,有点暗黑色,夹杂着一种斑驳的铁红,这是石板经岁月风雨侵蚀浸淫之后才有的颜色,苍老而古旧。纤道的造型与颜色,总是让笔者联想到老父那微弓而黝黑的脊背。

  古纤道充分体现了绍兴人的艰辛、聪明和巧思。天下河湖港汊何其多也,没有几个地方像绍兴古纤道那样,巧借河流,既保持水运畅通,又逾越河岸阻碍。不能不说,这是绍兴先贤的卓越发明。

  在古纤道上漫步,每每想起大禹三顾家门不入,计功、归葬于会稽山的传闻;想起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典故;想起会稽太守马臻疏浚两县三十六河流、形成800里鉴湖水系的壮举;想到当年鲁迅先生描绘过的“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瑟的荒村”景象;想起鉴湖女侠秋瑾、共和志士徐锡麟慷慨就义的悲剧;想起笔者当年在故乡工作时,第一次见到纤道的惊奇感、渺茫感。眼前会浮现出远古的纤道、乌篷船、背纤人,仿佛见到曾居住鉴湖之畔的大诗人贺知章、陆游和游历越州的李白、杜甫歌吟呼啸、款款而行……

  人置于自然与社会之中、历史与现实之间,目光能够转弯,思绪必然飞翔,灵感自会喷涌。

  笔者蓦然想到,描写精功工匠,应当写出他们接续的历史文脉、接受的时代信息、所处的地理方位,可以借鉴原料材质、生产工艺、产品形态的称谓呀!于是,像沙场点兵时被点到名字的士兵一样,十个分类呼啸出列、霍然成行。

  金良顺在给笔者介绍精功集团发展史时曾说,当年,他将“精功”两字嵌入集团名称之中,就是希望这家企业能“精业奉献、功在千秋”。精功者,不就是精业的工匠么?今天,当“工匠”和“工匠精神”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时,再回过头去体味金良顺当年的选择,究竟是一种语言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相信大家读完此书后,自然会得出自己的结论。

[责任编辑: 王志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