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 > > 正文

《知识帝国:清代在华的英国博物学家》:被忽略的另一种窃取

2018年05月09日 07:58:56 来源: 北京日报

全民阅读 书式人生
悦享快乐
全民阅读 书式人生悦享快乐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 010-88050355
网站事务合作 QQ: 462583127
邮箱:nationalreading@news.cn

《知识帝国:清代在华的英国博物学家》

[美]范发迪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卖花小贩——在广州街头出售的动植物让英国博物学家有不少新发现(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物博物馆提供)。

  唐山

  19世纪英国人大肆

  窃取中国植物资源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条约规定:中国需开放5个通商口岸。

  长期以来,我们将此解读为“掠夺中国经济利益之举”,却忽视了英国的其它所图——通过口岸,传教士、植物猎人、博物学家们纷纷涌入中国内地,大肆窃取植物资源。

  1849年,英国人福琼窃走中国种茶技术。茶树本是中国独有植物,茶叶出口收入曾占清政府出口总收入的50%。在福琼帮助下,印度(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一跃成为茶叶出口第一大国,中国损失惨重。

  再如杜鹃花,亦是欧洲所无,所有品种均盗自中国。在今天,欧洲有“无杜鹃不成园”之说,只要是上点档次的园林,皆有杜鹃花。如今欧洲拥有上万种杜鹃花,其中许多品种在中国已绝迹。

  其实,英国人早就觊觎中国的植物资源。1840年以前,清廷坚持一口通商(即广州),严禁外人进入内地,英国人只好请中国人绘图、采标本、买种子等,间接了解中国的植物资源,连达尔文也曾写信,请在华英国人帮助收集中国动植物标本,以为他的名著《物种起源》提供材料。

  英国人为何如此

  热衷于偷花盗草?

  因为在前科学时代,博物学是最重要的学问。所谓博物学,是人类与大自然打交道的一门古老学问,其主要工作是观察自然、收集标本并加以分类。达尔文、法布尔、林奈、赫胥黎等都是博物学家,而非科学家。

  通过博物,人与自然充分沟通,不仅获取知识,而且愉悦心灵。在19世纪,博物学是西方绅士阶层乃至中产阶级最体面的活法。

  不仅如此,英国还形成了一套支持博物学的社会体系。当时英国有许多茶馆,博物学讲座最受欢迎,博物学家可收费表演莳花种草技巧,此外他们还能靠出书、卖种子等方式赚钱。博物学家得到社会尊重,甚至会被皇室封为爵士。

  1840年后,英国在中国20多个城市设有领事馆,雇用人员最多达200多人,一半以上是博物学家。清海关由英国人把持,最多时雇了370多名英国人,其中也有很多人是博物学家。海关的一些高官,如包腊等,也是博物学家。

  其实,中国也有丰厚的博物学传统。《诗经》中记载了大量博物知识,所以孔子说它能“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陆羽的《茶经》、沈括的《梦溪笔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都是伟大的博物学著作。

  遗憾的是,中国博物学传统始终未能沉淀为一种大众文化。到清末时,许多中国人也不知红茶与绿茶来自同一种植物。富贵人家的园林中,种满了被人工掰弯的树,他们认为这很美,却对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不感兴趣。直到李时珍去世时,《本草纲目》仍未出版,而《天工开物》更是一度失传,后来在日本才发现其仿刻本。

  在中国,博物学家未得到应有重视,搞博物学成了败家、玩物丧志,面对丰厚的自然资源,我们自己却无动于衷。英国博物学家们曾深感头痛,请当时的中国画师绘植物图谱,他们常按自己的美学爱好随意增添,结果谁也辨识不出画的是什么。请当时常去乡间采药的中国医生讲植物,他们滔滔不绝,可对同一植物,在不同时间他们会给它起不同的名字……

  清帝国还输在

  整个社会对知识的态度上

  事实是,1840年清帝国不完全输在对手的船坚炮利上,还输在整个社会对知识的态度上。而英帝国能取胜,因为它不只是武力帝国,还是知识帝国——在那里,知识被充分整合起来,形成了人人爱知识、求知识的局面,知识聚累已成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科技崛起,如今博物学已衰落,但英国的博物文化依然保存。一有闲暇,白领们便回到大自然中,在观察、发现、采集中获取乐趣,这也成为英国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这堂课我们却一直没补上。我们的科学教育以背诵、练习、考试为主,实验只是一种点缀,依然按古人学习经典的方式展开。由于课堂内容与生活感受脱节,一些本科毕业生依然科学素养不足。

  本书展示出一段经常被忽略的历史,令人深思:在全球化竞争的当下,该如何构建我们自己的知识帝国?

[责任编辑: 王志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