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 > > 正文

营造京城的木材、金砖、粮食、漕运

2017年09月30日 07:55:10 来源: 北京晚报

全民阅读 书式人生
悦享快乐
全民阅读 书式人生悦享快乐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 010-88050355
网站事务合作 QQ: 462583127
邮箱:nationalreading@news.cn

  ■杨昌平

  流淌千年的大运河,虽历经岁月的磨蚀,却仍滋养着沿岸的人们。这条肇始于春秋,完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断航于清末的南北水上通道,使沿线一个个小城镇成长为一座座大城市,也孕育出别具特色的运河文化。

  处于京杭大运河北起点的通州,在北京城的建设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从通州转运进京的建筑材料和各种生活物资不计其数,沿着运河从通州进京的天下俊才更是熙熙攘攘。直到今天,通州仍有运河留下的诸多印记,比如历经千年的燃灯佛舍利塔,“向背两水流洋洋”的大光楼,扼守京通水陆咽喉的永通桥,儒释道并存一处的“三庙一塔”等。通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很丰富,比如享誉海内外的汤氏面塑艺术、运河船工号子、运河龙灯等,这些都是运河赋予北京、赋予通州的瑰宝。

  大运河从昨天的辉煌历史中浩浩而来,通往明天美好的未来。而大运河文化带也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一起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的三个文化带之一。为挖掘运河文化带的丰富内涵,本报今起开辟“漂来的城池”专栏,在每周三的“品读”版刊登与运河文化有关的文章,以飨读者。

  谈起北京城的营建史,不少历史学家喜欢用“漂来的北京城”来形容。一个“漂”字,让人惊讶。偌大的一座都市,当然不会凭空出现,又怎会顺水漂来?但是,营建北京城所需的大量材料,却要通过大运河从南方运来,成为都城后激增的人口,也要靠大运河调运江南的粮食来生活。从建筑材料与生活物资的来源讲,北京城的的确确是“漂”来的。

  流光溢彩、庄严肃穆的故宫,精致宏伟的天坛,风景如画的颐和园……这些堪称古都北京标志性建筑的皇家园林与九坛八庙,所用的材料大都是通过大运河运来的。故宫、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各城门楼、钟鼓楼、文庙、国子监及各王府营建中所用的临清贡砖比比皆是。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等皇家陵园营建中所用的“寿工砖”也由临清烧造。这些建筑里随处可见的粗大柱子,也是通过大运河从南方运来的“皇木”。还有那每年固定运送的几百万石漕粮,满足着京城庞大人口的需求。

  京杭大运河一直默默地沟通中国南北的经济和文化,向京城输送着所需的物料,也孕育了沿线的众多名城古镇。而通州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为物资进京起了很大的作用。清代通州学正尹澍目睹漕运盛况,诗兴大发,曾赋万舟骈集诗:“天际沙明帆正悬,翩翩遥望影相连。漕艇贾舶如云集,万国鹈航满潞川。”

  木材:天生楠木,专供殿庭楹栋之用

  位于通州区大成街的文庙内,靠着西墙建有一个大棚,棚底放着三根沉木,据说价值不菲。提起通州区的这些“宝贝”,通州区博物馆书记任德永先生如数家珍。他介绍说,这三根木头大有来历,它们是十几年前清理大运河河道时,从河底挖出来的。“一开始大家以为是金丝楠木,但是拿不准,后来我们往香山那边的林业鉴定部门送了些检材。”任德永说,经鉴定,其中一根为格木,系珍贵的硬材树种,产地群众称为铁木,现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其价值相当于金丝楠木;另两根都是硬合欢木。三根木头中,格木长10.85米,硬合欢木长8.5米。根据鉴定,这三根木头是在明万历年间沉于河底,距今已有400余年,在木头的一端还烙印“顺太”及苏州码子。

  在历史上,对这样的木头有个专用词,即皇木,指皇帝为盖宫殿亲派大臣采办的木材。北京物资学院运河文化研究所所长陈喜波多年深耕运河文化,已成为此领域为数不多的专家。他介绍说,根据史料记载和现存明代宫殿实物,明代宫殿建造的木材基本上纯用楠木,间或使用杉木,此外松、柏、樟木等木材也作为建筑基础材料和辅助材料。楠木树干高大,圆满笔直,树高可达40米,直径可达1.5米,并且易加工,密度适中,木性稳定,不开裂、不变形,极为耐腐,非常适合做建筑栋梁之材。明人乇士性在《广忐绎》中记载楠木:“天生楠木,似专供殿庭楹栋之用。”

  至清代,上品金丝楠木也不好找。康熙曾派官员往南方诸省采办过楠木,乾隆、道光朝也有采办楠木之举。北京故宫及现存上乘古建多为楠木构筑。如文渊阁、乐寿堂、太和殿、长陵等重要建筑,装修材料都有楠木,也有楠木家具,并常与紫檀配合使用。如太和殿作为故宫内规模最大的殿宇,屋顶结构是等级最高的重檐庑殿顶,殿内共有七十二根大柱支撑整个屋顶,其中顶梁大柱最粗最高,直径1.06米,高为12.7米。而木材的出处,明代用的是采自川、广、云、贵等地的金丝楠木。清代重建时,用的是采自东北三省深山之中的松木。明十三陵中,建成于明永乐十一年的长陵裬恩殿,全殿由60根直径1.17米、高14.30米的金丝楠木支撑,黄瓦红墙,重檐庑殿顶,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大殿之一。

  营建北京所需的木材实属海量,所耗费的银两也属巨资。孙连庆先生所著的《北京地方志·张家湾》一书中记载,万历年间在广、川、黔三省采办木材耗银930万两。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其中国游记中记载了沿途见闻。他看到几千名纤夫步履艰难地拖着长蛇船的木筏,有的木筏长达两意哩(1意哩等于5华里)。木筏是由一根根大梁扎成的,后面还拖着其它木料。利玛窦了解到,采伐于四川的木材直径有一米多,长二三十米,运送一趟要花费6万多两白银,平均每根木材合300多两白银,特别巨大的木材甚至达到每根3000两白银之多,代价非常昂贵。

  这些木材先是通过大运河运到通州张家湾的码头,并储存在这里,再经陆路运进北京,而储存木材之处就取名皇木厂村。历史上皇木厂村也遇到过几次意外,如《光绪顺天府志·故事志五·祥异》载:“嘉靖三十二年秋,通州淫雨,运河冲决张家湾麴店,皇木厂大木漂流,甚为民害。”又:“万历三十五年闰六月,淫雨一月,平地水涌,通惠河堤闸莫辨。张家湾皇木厂大木尽行漂流。”再加上木材由运河运输时发生的意外情况,就导致一些较重的木材沉积到运河之底。这些年来,通州的运河遗址中已经出土了8根巨大的皇木,它们都是营造北京城的见证。

  北京的皇木厂有好几处。明嘉靖七年,通州至张家湾之间的河道疏通,从南方采运来的皇木可以直接运到通州城北,上岸存放,那里又设一座皇木厂,也叫皇木厂村。陈喜波所长介绍说,除了通州的两个皇木厂,北京城内也有存放木材之处,名为神木厂和大木厂,明代各省采运至京的木材,俱于二厂堆放。大木厂在朝阳门外,神木厂位于北京广渠门外通惠河二闸的南面,现在的地名叫黄木庄。孙承泽《春明梦余录》记载:“京师神木厂所积大木,皆永乐时物。其中最巨者曰‘樟扁头’,围二丈外,卧四丈余,骑而过其下,高可隐身。”清代,乾隆皇帝建碑立亭,刻《神木谣》于碑上。御碑亭就在现在的北京钢琴厂院内,“文革”时期碑、亭均遭毁坏,所剩的一段皇木被分割后做成会议桌,实在可惜。

  这些古时储存皇木之所,如今并无皇木。张家湾的皇木厂村遗留木厂官吏所栽国槐一棵,至今已有600多年,仍枝繁叶茂,冠状如伞,茂盛滴翠,是皇木厂村的历史见证。谁也没想到的是,皇木厂村没皇木了,却有古代皇家所用的石材。记者在皇木厂村村口牌楼处,看到一些体积巨大的竹叶纹石灰岩,这些石块是皇木厂村花板石厂出土的古物,证明该村不仅储存过皇木,也储存过石材。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林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