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 > > 正文

中国的“奥德赛”:德译者眼中的《三国演义》

2017年09月05日 09:08:29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全民阅读 书式人生
悦享快乐
全民阅读 书式人生悦享快乐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 010-88050355
网站事务合作 QQ: 462583127
邮箱:nationalreading@news.cn

  把《三国演义》比作中国的《奥德赛》,因为这两部作品都是以各自民族中的英雄时代为背景的。一个英雄时代是以个体的战功和伟绩来推动的。《奥德赛》的时代与《三国演义》的时代共同之处都是出现了为数众多的杰出人才,后世难以超越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田颖

  《三国演义》首个德文全译本(德文标题“Die Drei Reiche”)2017年初由德国菲舍尔(S.Fisher)出版社出版。至此,中国四大名著中已有两部全部译为德文,另外一部是2016年出版的《西游记》。

  《三国演义》德文版出版后在德受到关注,德国《世界报》《法兰克福汇报》等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世界报》在一篇介绍这部中国经典名著的文章中说:“《三国演义》像是以《魔戒》的形式将《尼伯龙根之歌》呈现出来;《权力的游戏》与之相比就像幼儿园。”而德文版译者德国汉学家、翻译家尹芳夏(Eva Schestag)则把《三国演义》比作中国的《奥德赛》。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尹芳夏介绍了该书翻译出版过程,以及她和德国读者眼中的《三国演义》。以下是采访实录:

  问:请您简要回顾一下《三国演义》德文版翻译和出版的过程。

  答:2010年,菲舍尔(S.Fisher)出版社出版了我编著的《中国古典精选(4+1卷)》后,国际小说部编辑主任汉斯·于尔根·巴尔梅斯让我就首次把《三国演义》全本译为德文写一份报告。

  2011年1月,出版社便正式委托我开始这项翻译工程,当时没有规定何时成书。当我翻开这部2000多页的书籍的第1页时,有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就像站在一座巍峨的大山脚下仰望其巅峰。从那时起的6年中,我几乎从没把书从手上放下。其间,我只做做英德法律或金融翻译,这是我第二个主要的经济来源。截止2015年底,我完成了这部小说翻译初稿,2016年1月,我开始逐章修改译文。这时,汉斯邀请了克里斯蒂安·瓦岑格加入,让他对我的译文进行初读,他的反馈对我来说至关重要。瓦岑格没有汉学背景,但是精通国际古典文学。同时,我开始撰写注脚,主要为广大读者提供历史背景。我为我的目标读者——受教育程度良好的广大读者撰写了注脚和译后语。我努力避免在文本中出现任何汉学行话和术语。创作在语文学上忠实于原文的译文,以及写就一个生动、优雅、超越时间的文本成为我最大的挑战。

  这六年中,我喜欢长期呆在瑞士苏黎世附近的楼仁(Looren)翻译之家,呆在那里就相当于从翻译之外的一切事务中脱身。我时常在阿尔卑斯山中徒步,然后再回到自己的书房中工作,这种结合非常完美。翻译之家方便我们与同行深入地交流。自我在苏黎世大学读书以来,我一直与这个城市保持着联系。我曾经的德语文学教授也是一个作家和翻译家,她也非常帮忙地读了《三国演义》德文译文初稿,并给予我反馈。在这段长期的深度隐居生活中,我只与外界保持着很少的联系。

  问:因为什么原因您开始对《三国演义》产生兴趣?为什么选择翻译这部作品?

  答:我总是为那些经久不衰光芒永驻的东西痴迷,它们超越时间,优雅之至,文学经典正是如此。《三国演义》是最古老的中国小说之一,由于它是一部历史小说,可能又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重要的。毋庸置疑,能够用六年时间翻译这部作品我感到荣幸和快乐。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中最古老的、可能也是最受欢迎的。而且德国一直没有《三国演义》德文全译本,(汉学家弗兰茨·库恩在上世纪中期仅翻译了120回中的35回)。在语言方面,《三国演义》也是四大名著中最“古雅”的,包含了很多汉代文本,有长散文诗、檄文、敕令、书信等等,所包含的文学形式不胜枚举。

  《三国演义》讲述的故事跨越了上百年时间。但是它却经常跳出叙事框架,穿插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支线故事。其构思与结构就像一部240集连续剧,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国演义又是现代和当代的。

  《三国演义》是一部关于战略策略的经典,被视为领导艺术的参考书,亚洲历史上的政客或领导人都常常引用这本书中的策略来分析并解决难题。

  问:小说中的什么内容、人物、诗词、思想让您印象最深刻?或最打动您?

  答:我对穿插在小说中的一些小的独立的故事最感兴趣,它们就像一颗颗文学的宝石。其中我最喜爱的是一百十三回吴国16岁君主孙亮和太监之间的一段故事(孙亮辨奸),太监想要欺骗聪明的孙亮但没有成功。还有第七十八回末尾有一处略有些荒诞的片段:曹操临死前将其最爱的嫔妃们叫到床前,给她们每人一些香料作为告别礼物,还嘱咐她们多绣丝履,允许她们靠售卖丝履的收入自给。这是无数有趣的小片段中两个随机想到的例子。读者可以在三国演义长而迂回的故事中发现很多精彩的小片段。这本书中充满幽默、智慧与修辞。

  《三国演义》中包含的许多汉代文本和文件都可谓中国古典文学的纪念碑。其中我最喜爱的是第二十二回陈琳挞伐曹操的一篇檄文,第四十六回《大雾垂江赋》,还有就是著名的《出师表》了。这些伟大的文学作品组成这部小说的重要部分。翻译这些文章、诗歌需花费大量时间,往往要到二三十回后,我才能理解为什么这些文章和诗歌对于整个小说文本至关重要:它们打乱了叙事的节奏,引导读者停下来,欣赏一个伟大的事迹,或是凭吊一位英雄的逝去。

  《三国演义》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不胜枚举,其中最丰满最复杂的人物形象无外曹操。他阴险狡诈刚愎自用,但对真正的对手心怀敬意。罗贯中由于受到儒家思想影响而尊刘贬曹,但刘备太爱哭,很少独立决策,几乎完全依赖其军师诸葛亮,相比之下曹操是一个更加独立、可能也是更强大更真实的人物形象。这部小说又是一部关于如何招贤纳士的小说,这点也非常有趣,一个现代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也必须重视人才。

  人们一面受到从祖先传承下来的传统、秩序与价值的约束,一面为适应变化的现代世界要求而做出改变,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是这部小说的主题,这一矛盾也是各个民族各个文化中都存在的。

  问:这部小说的哪些部分或哪些特质会吸引德国读者?能特别引起德国读者的共鸣?

  答:对至高权力的争夺始终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无论过去现在,用于克敌制胜或是战胜竞争对手的策略始终是一国政府或一个企业的核心利益;无论汉代还是当今,都需要争夺人才从而战胜对手、巩固权力。此外,诸如忠诚与识时务,果敢与不择手段也是亘古就有的矛盾体。这些元素使得《三国演义》可以引起任何时代、任何民族人民的共鸣以及兴趣。有什么会特别引起德国人共鸣的地方么?我想可能就是德国和中国一样,也曾经历过民族和国家分裂的历史。

  问:这部小说中有什么是德国读者特别不好理解的么?

  答:小说所处时代的某些道德标准应该是德国人难以理解的。按照儒家思想,因为刘备是汉室正统所以受到尊崇,但这种尊崇有时很极端。小说中写到刘备曾经在逃亡过程中路过农民刘安家,刘安家里很穷,但为奉上酒肉款待刘备,杀了自己的妻子把肉做给刘备吃。刘备知道缘由后非常感动,后来还送钱财给刘安。这样的故事和它背后所反应的思想是德国读者所不能理解的。

  问:翻译过程有哪些挑战?这部小说中人物众多,人名对于德语读者来说一定很难辩别,您采取了怎样的策略翻译人名?

  答:主要的挑战来自于责任感,翻译一部如此重要、地位如此之高的中国古典文学带给我巨大的责任感。第二大挑战是,我的德文译文必须一方面为受教育程度良好的读者群接受,具有可读性,另一方面又应当为汉学家这一特殊群体所接受。

  这本书中人物上千。原文中每个人物都有姓、名、字、号,有时根据情形还会有别名。中国读者已经熟悉这些小说人物,而且可以通过汉字姓名区分人物。但德国读者仅熟悉罗马字母式的姓名。很多中文字除了声调不同之外,基本是同音字,因而许多名字如果按拼音翻译就完全一样。为德国读者计,我决定在介绍每个出场人物时按照原文姓名字号介绍,之后的翻译中就始终只用姓和名。但是刘备和诸葛亮两个最重要人物的名字是个例外。

  第二个帮助读者识别人物的手段就是注脚,我用注脚“提醒”读者某一人物在哪一章节中出现过。我从来没有考虑过用字面意思来翻译人名。用字面意思翻译将使得一个人名变成一个词语,剥夺了名字本身虚指和两可的属性,这种汉字或名字本身的秘密是无法解释的、也无法翻译的。

  问:您用什么方法来翻译一些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表达?

  答:对军衔和官衔的翻译特别难,有很多原因。首先,当时的政府以及军队组织架构与现在没有可比性。第二,汉朝行政架构崩溃了,新的架构在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不断演变。相应的,每一个国家新的行政和军事职务都需要新的术语和称谓。我参考了中国古代官职字典,虽然只有英文版,没法给我一个准确的的德文翻译,但可以为我提供古代官员职能和职位的描述。兵器、部族以及民族的名字也很难翻译,都需要做功课。

  最难翻译的一部分出现在一百零二回:诸葛亮造木牛流马。这部分文本来自陈寿的《三国志》。这段文本像密码一样,而且有不同的版本从历史上流传下来。我很难解释清楚这部分,曾想过写一个注脚解释我为何跳过不翻。但这时,克里斯蒂安·瓦岑格出手相助,让我将这一段的字面意思翻译出来。然后他在自己的工作室坐下来,用纸和笔照着画,试图通过画画和计算的方式来理解这部分从技术上和工程上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了他的帮助,我可以将“孔”这个字解释为技术层面的轴承,或者是解剖学层面的关节,这样才将这一段译成德文。 

  问:您什么时候起,又是因为什么开始对汉语产生兴趣的?平时喜欢哪些中国文化?

  答:1982年高中毕业后,我开始在慕尼黑大学学习理论及普通语言学。当时课程要求我们选修一门非欧洲语言。我选择了中文,古文是课程的一部分。当我刚上完第一节古文课后,便被这种语言的优雅、简洁和客观而深深吸引,然后我就换了专业。两年后,我申请到赴南京大学学习的奖学金,加深巩固我的古典诗词、历史和语文学方面的知识。我对先秦逻辑和语言哲学非常感兴趣。因此,我决定继续在苏黎世大学学习中文,那里的加斯曼教授在中国古文语法方面有研究。我的硕士论文研究对象是庄子的《齐物论》。

  我从苏黎世大学毕业后赴台湾学习易经,在阳明山上的中国文化大学师从黄晨华教授。我抵达时,黄教授已年届八十。带我参观他的办公室时,黄教授指着书架上一排排书籍,对我说,“你是来学习易经的?别指望能理解这本书。这些书籍都是对易经的解读。上千年来,易经这本书被反复阅读,对其解释层出不穷。我们今天对易经的读解也只不过是这个悠久的读解历史的一部分。”他的话对一个年轻学者而言按说是种打击,但是正相反,我却为这种文学作品永远无法彻底理解的想法而着迷。

  我认为“外修儒术,内用黄老”这个概念很有道理也很实用。在工作中我非常有纪律性非常勤勉,回到家中,对待生活我则顺其自然不过分强求。我喜爱大自然特别是长途的山中徒步。每天早晨醒来后,我会喝上一杯来自台湾的乌龙茶。我对中国书法也非常感兴趣,我最喜欢的作品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和宋代学者米芾的作品。

  问:我在德国媒体的一篇报道上看到您把《三国演义》比作中国的《奥德赛》,这两部作品有什么相似之处?

  答:这两部作品都是以各自民族中的英雄时代为背景的。一个英雄时代是以个体的战功和伟绩来推动的。《奥德赛》的时代与《三国演义》的时代共同之处都是出现了为数众多的杰出人才,后世难以超越。

  这两部文学作品的可比性还体现在:他们的主次要情节都非常复杂。还有最重要的就是,他们都对各自所在的文化区域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问:您接下来打算翻译哪些中国作品?

  答:短期内,我打算翻译313首唐代寒山诗。长期计划是翻译司马迁的史记或者苏东坡的作品。

[责任编辑: 王志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