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 > > 正文

评张超的《出镜报道》:出镜报道的新思维、新方法、新视野

2017年09月04日 15:39:23 来源: 新华网

全民阅读 书式人生
悦享快乐
全民阅读 书式人生悦享快乐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 010-88050355
网站事务合作 QQ: 462583127
邮箱:nationalreading@news.cn

 

  2016年“直播”无疑是传媒领域的热词之一:电视台在直播、新媒体在直播;大屏在直播,小屏也在直播;专业媒体在直播,公民记者也在直播……如果跳出新闻领域,我们会发现,全民都在“直播”。从技术角度讲,如今我们对直播的理解,早已超越了卫星直播(SNG)的概念:这是一个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直播的时代。

  直播时代如何出镜?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张超的《出镜报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不仅较为全面深刻地回答了相关问题,其中的新思维、新方法和新视野给电视新闻实务研究和教学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在传统的电视新闻生产观念里,静态报道(如现象类或主题类报道)往往被认为不适合出镜。原因在于静态事件缺少变动的、可视的内容。在实践中,我们往往会看到记者像两寸照片那样,呆呆地站在镜头前侃侃而谈,观众看不到现场、看不到正在变动的事实,只看到了出镜记者。作者认为静态事件不仅可以出镜,而且还能出好镜。“只要记者有想法、有能力、有条件,理论上都是可以出镜的。”在书中,作者搜集了国内外主流电视媒体的经典出镜案例,尤其对静态报道出镜的创新形式进行了介绍,如特效出镜、主观镜头出镜、监控摄像头出镜、“穿越式”出镜……许多出镜形式颠覆了我们长期以来对出镜的理解:原来还可以这样出镜!

  作为专著和教材的结合体,《出镜报道》不仅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书中诸多章节理论与实践结合,让读者从更宽广的视野中深刻理解出镜报道中的问题。作者从叙事学角度探讨出镜记者的叙事视角,指出每种叙事视角的适用范围;运用“陌生化”理论探讨出镜的创新理念,告诉读者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模式化报道中如何让熟悉的事物变得新奇;从社会学角度剖析了出镜记者的角色冲突,指出解决之道……

  这是一个直播的时代。直播是线性的、不可逆的,这要求出镜记者一气呵成、“一遍过”;直播同样也是有风险的、存在变数的,当面对技术故障、耳机失声、人群干扰、突发口误、忽然忘词等一系列问题,出镜记者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不仅考验记者的智商,还有情商。值得称道的是,以上这些问题书中都有应对措施。

  作者认为做好出镜报道要抓住四个关键词:拟人际传播、现场、现场感、角色扮演。

  出镜报道将电视的拟人际传播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出镜记者需要在新闻现场“书写”,用一度创作的方式直接面向观众交流。

  现场除了能够带给观众“在场”的感觉外,更重要的是它是出镜报道文本的核心。当然,并非所有的出镜报道都有现场。没有现场怎么做?作者认为要围绕现场感做文章。现场与现场感并非对应关系,出镜记者抓住了现场,出镜时并不一定有现场感;出镜记者错失现场,出镜时并不一定没有现场感。现场很重要,现场感也很重要。

  角色扮演意在强调出镜记者的角色定位和角色实现问题。张泉灵曾说:现场永远比你的脸更有魅力。出镜记者的真正角色是记者,不是主持人、不是明星、不是演员,记者出镜是出镜报道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不要试图变成出镜报道的焦点。是否出镜、如何出镜取决于新闻文本和观众接受的需要。

  《出镜报道》一书极具可视性和趣味性。数百个案例取自央视、地方电视台、凤凰卫视、中天新闻台、东森新闻台、台湾“中视”、CBS、ABC、KBS、RT等国内外媒体,涵盖出镜报道的大部分问题。典型案例均有图片讲解,部分出镜报道附有二维码可在线收看;重要知识点既有案例探讨,也有观点争鸣、延伸阅读。

  应当说《出镜报道》是出镜记者身边的必备手册,是学生系统学习出镜报道的新颖教材,是出镜报道研究者不可多得的参考文献。

  文/钟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王志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