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 > > 正文

改编郁达夫小说的人文新淮剧《半纸春光》近日上演

2017年04月27日 08:44:16 来源: 文学报

全民阅读 书式人生
悦享快乐
全民阅读 书式人生悦享快乐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 010-88050355
网站事务合作 QQ: 462583127
邮箱:nationalreading@news.cn

  原标题:《半纸春光》恍如星光破阴霾点点月色照进来

  “欲持一瓢酒,风尘愁叠愁。浮云一别后,月照画孤舟。犹忆欢情旧,半纸春光透。”4月14日,上海淮剧团出品、改编自郁达夫小说的人文新淮剧《半纸春光》经过又一轮修改与提升,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上演。

  《半纸春光》由青年编剧管燕草编剧,青年导演俞鳗文执导,根据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两部短篇小说改编。

  管燕草在将小说改编成剧本之前不无顾虑:首先,小说情节之淡化程度非同一般,心理描写居多,外化行动十分有限,这是戏剧最为忌讳的;其次,这两篇小说具有郁达夫先生独有的风格和味道,既然选择把它搬上戏曲舞台,那便要完整地保留其文学所传递出来的韵味和内涵;再次,淮剧这一剧种是否合适表现这一题材,是否能淋漓尽致地表现郁达夫作品的文学性?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但是,作为一名淮剧编剧,她的内心始终有个遗憾:淮剧剧种进入上海已有100多年,除却古装戏以外,竟没有一部渗透着人文积淀的现代戏,更没有一部表现弄堂生活的淮剧。

  “我深深地知道,创作取材于郁达夫先生小说的一部戏,一定是对于淮剧风格、样式,甚至于题材上的一次大胆开拓和突破,对于一个年轻编剧来说,更是一次挑战,因为这部戏不仅要传承原著的文学性,同时也要有浓烈的生活质感,它有别于传统剧作的结构、冲突设置、人物塑造等。它必须是符合郁式风格之下的戏曲作品,这是我作为编剧必须做到的。或许,它将来也可能是一部饱受争议和质疑的戏。但是,淮剧理所应当地参与到讲述上海故事中来。”好几年时间,她始终在纠结和酝酿中度过,空闲之时,便会想起这一份创作的初心。随着时间的堆积,那个屡屡搬家、落魄的小知识分子“我”、烟厂女工陈二妹、黄包车车夫夫妻、房东老朱、烟厂工头等人物在她的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我想让他们搬进坐落在上海邓拓路上日新里对面的那条贫民窟弄堂德华里,我想让他们成为生活在一条弄堂的、紧挨着的街坊邻居。”管燕草说。终于,她拿出了自己的剧本。

  导演俞鳗文则始终记得自己初次拜读剧本时的感动:孤独的慰藉,当你水深火热在生存与精神的双重困境时,唯有那身处卑微的人,才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在排演这部作品时,她始终在思考:如何在淮剧的舞台上意犹未尽出男女主人公无疾而终的情愫?如何扬长避短文学性强于戏剧性的先天条件?如何润物无声龚孝雄团长建组时归纳的“当代性”、“文学性”、“戏曲性”?讨论、修改、排练,再讨论、再修改、再排练……最终,她带领着这群聚集了京昆越沪淮的编、导、作曲、舞美设计、灯光设计和两名“80后”主演的主创团队,共同将这部作品呈现在舞台之上。

  “大幕拉开,人们看到的是一片老上海人似乎熟悉又带着陌生气息的场景。前客堂夫妻、亭子间嫂嫂、三层阁好婆、生煤炉的前楼娘舅、拣小菜的李家姆妈、拍着哄着啼哭婴儿的玉珍……晾衣裳竹头、煤球风炉、此起彼伏的招呼声……它是对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市民曾有过的另一种记忆的召唤。除了灯红酒绿流光溢彩,繁华的大楼后面其实还曾经有过另一副憔悴得让人心碎的面孔。”曾于去年观看了该剧首演的评论家毛时安这样评价,“在一片喧嚣浮躁的声浪中,它像一片淡淡的月光,以沉稳的节奏、忧伤清丽的风格、不紧不慢的语调,讲述了一个离我们有点恍惚距离的上世纪初的人间故事,一个没有过多传奇、没有旖旎风情,也不是一个令你躁动不安的人间故事。就像剧中主人公慕容望尘唱的那样:恍如星光破阴霾,点点月色照进来。非常地举重若轻,从容不迫。”

  “长期以来,海派戏曲舞台上不断上演旧上海风情故事,表现的是租界、酒吧、舞场、妓院、客厅以及旧式洋房里的一幕幕阴暗的钩心斗角,这当然也是海派文化题材中的一个传统;但作为中国最早产业工人汇聚之地的上海,杨树浦的工业区,下只角的贫民窟,萌芽状态的是无产阶级意识的形成,知识分子的左翼活动等等,同样是海派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传统,而且是海派传统的主导性的一面。所以,上海淮剧团把郁达夫的作品搬上舞台展示新海派的风采,不仅填补了淮剧与‘五四’新文学之间的关系,也是把自身与海派文化建设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评论家陈思和这样写道,“淮剧向以金戈铁马大江东去为传统,而《半纸春光》却携带着浓浓书卷气走出了传统,别开生面,让流浪知识分子、烟厂女工、黄包车夫等城市贫民在淮剧舞台上展开一部有情有义的新式都市剧。”

[责任编辑: 王志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