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 > > 正文

我经历的清明敬祖宗 孩提时眼巴巴等清明“大餐”

2017年04月09日 07:50:39 来源: 北京晚报

全民阅读 书式人生
悦享快乐
全民阅读 书式人生悦享快乐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 010-88050355
网站事务合作 QQ: 462583127
邮箱:nationalreading@news.cn

  1978年,我与父母

  广恒履太 永保发祥 陈履生书

  江苏扬中的陈氏,有家谱传世,世代相依。故走遍天下,依其姓氏,而知是否为族中之人。

  我家的老祖屋,看着挺寒酸的,可在当地还算好。

  ■陈履生

  清明是思念,是回忆,是纽带,是祭奠。清明也是在世亲人的一次聚首。因此,除了春节之外,清明是中国人的又一个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文化传承中的一种特别的方式。

  记得那一年,我们家所在公社里的一些游手好闲的人,手臂上突然戴上了红箍,一夜之间世界颠倒了。就在那一年,我家的家谱被烧了,以至于勉强通过回忆才能够凑齐班辈中的“臻广恒履太,永保发祥安”。之前的、之后的都没有了。当时,尽管我爷爷非常机智地把家谱抱到屋后的竹园里藏着,但还是被烧了。 正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经历了十年“破四旧”之后,人们照样去过清明,该祭奠的祭奠,该磕头的磕头。时间不够,还公休放假了。而回首那十年过去的清明节,则是非常悲催的,既不清,也不明。

  ■敬祖宗是家里的大事

  和家乡扬中的每一户人家一样,我们家在这一天也有祭奠的仪式。从记事时起,年年过清明都要敬祖宗,这是家里的大事。敬祖宗的仪式都是由我爷爷主持,爷爷过世之后,则由我父亲来接班,现在轮到我了。 这些被称为祖宗的前辈,实际上我一个也没有见过,没有任何图像,虽然父亲还是开照相馆的。看来,我父亲的爷爷在我父亲开照相馆之前就去世了。清明那一天,爷爷因为主持仪式而表现出了在家里的崇高的地位。那时候,家里只有三间正房,三间厢房,祭奠仪式都是在堂屋中进行的。不管是厢房还是正房,地面都是土的,没有见过铺过砖的人家。堂屋中有一张八仙桌,两把太师椅,两侧放上长板凳。与太师椅相对的一面中间,也就是大门口,放有圆形的拜垫。拜垫是草编的,讲究一点的也有用比草高级一点的竹笋皮编的,都是就地取材的材料。祭奠除了仪式之外,饭菜是最重要的,很有讲究。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条鳊鱼,其他鱼好像不行,据说是祖宗不喜欢吃。对于扬中人来说,鲫鱼上不了台面,鲢鱼档次太低,好像只有鳊鱼合适。虽然,家乡有许多河鲜,但没有听说能够上敬祖宗的台面的。同时必须有青菜烧豆腐,其他还有金针菜与红烧肉也算一碗,一般要有6大碗。那个时候物质贫乏,十年中买什么都要凭票,计划供应,吃的东西数量少,品种少。人们也拿不出更多的余钱来孝敬祖宗,只是尽自己所能,但鳊鱼是必须要备的。

  ■孩子们眼巴巴等着清明“大餐”

  敬祖宗的仪式是在桌上摆好饭菜开始的,妈妈最后还要调整顺序和位置,她很讲究,从不将就。祖宗的位置一般是六个。每位祖宗的饭碗前都摆上筷子。仪式开始时,爷爷先点上香烛。然后,双手执香到屋外去请祖宗,默默的念念有词,意思是“列祖列宗回家吧”。爷爷回到供桌前,作揖,叩拜祖宗,插上香,然后带头去磕头。磕头是很有讲究的,长辈先磕头,兄弟之间,老大老二按照顺序磕头。全部磕完头之后要等候祖宗吃饭。通常要等五分钟左右。接下来就是烧纸钱。现在烧纸比较简单,过去的纸钱比较讲究。纸钱分两种,一种是用锡箔折成元宝;一种是在黄纸上用一个铁的模子打圆形的图案,相当于过去的铜钱。等这些仪式全部结束之后,爷爷会拿着未燃尽的香作揖,转身面向门外再叩拜祖宗,送别祖宗,请他们明年同时间再来。清明的祭奠仪式即此结束。之后,必须要把桌上的所有饭菜收回到厨房,放到灶台上,哪怕是碰一碰灶台。而米饭则必须要倒回锅里再重新盛到碗里的,这就是所谓的回锅。因为祖宗已经吃过了,不能接着吃,必须要回锅之后才可以吃。这就是规矩,没有为什么。

  一年中的清明节是非常重要的节点。除了它的文化意义以及对于亲人的感情之外,更重要的是那顿饭。春节已过去了一段时间,正是青黄不接的春荒,子子孙孙们以祖宗的名义而饱餐一顿,这个节日对于孩子来说也是极其期盼的。当把回到灶台上的饭菜重新搬到桌上的时候,那就是我们这些为祖宗磕头的后辈们大餐的开始。实在是没有办法,那年头大家太饿了,肚子里面太没有油水,过什么节都是一种改善。眼巴巴的,就等着过清明、敬祖宗。 饭后,全家随着爷爷去上坟烧纸。当年奶奶的坟是像模像样的,四周栽了四株柏树,成活了有三株。父亲对他妈妈的感情从这些柏树中可以看出,当年扬中人家的坟前是很少有这种规模和气象的。清明坟前最重要的是挖坟帽子,同时,为坟墓培上新土或加以修缮,或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烧纸、磕头行礼。让坟头有点新意,说明家里人没有忘记他们,来过了。

  ■“偷偷摸摸”

  过了十年的清明节

  到了敬祖宗、磕头烧香被作为封建迷信必须要破除的年代,如何去过这样一个清明节就让各家各户都很为难。不敬祖宗显然是不行的,对不起列祖列宗,也无法向后辈交代。如果过,也是困难重重,因为随时会被红卫兵发现,会被看成是搞封建迷信活动。尽管如此,我们家一直没有中断,但都是担惊受怕,非常小心。那时候,我与好多同学一起玩,如同兄弟,其中有几位是镇上县里的干部子弟。那些干部家可能是不过清明的,但也很难说,至少门面上是不会搞这种封建迷信活动的。有段时间,我的同学早饭后会来家找我一起去上学,如果让同学看到我们家敬祖宗那也太没有面子了,会身败名裂被人瞧不起。因为大家都要进步。所以,只能悄悄地进行,磕头烧香都关上柴门,有时候还要关上大门。同时提前告诉同学晚一点来,说家中有事。这好像是一种默契,这一天有什么事啊,不就是那个事吗。即使这样,也要在仪式之后扫除灰烬,不留痕迹。就这样偷偷摸摸地过了十年的清明节。现在回首那种心里的紧张以及偷偷摸摸的感觉,实在也是对祖宗的大为不敬。 一直到了改革开放之后,一次和家乡的一位文化人李明芳谈起敬祖宗的事,心里才得到安慰。他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前期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从教师做到校长,后来遇到重视知识分子、无党派的机会,他当上了副县长。他告诉我,在“破四旧”、“立四新”之中,每一年都偷偷地回老家去敬祖宗磕头。他说什么都可以改,这个不能改。我始终有悲观的心理,认为我家没有文化,小商出身,属于封建家庭。听了李明芳先生的话,才知道原来知识分子家庭也敬祖宗,看来这和家庭的文化背景没有什么关系。后来我也知道,周围的人家也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偷偷摸摸的敬祖宗。 我1978年考上大学离开家乡,记忆中就没有在扬中的家里过过清明。也不知道在爷爷去世之后,父亲主持清明祭拜又是何种景象。可以想象的是光明正大,以敬祖宗为荣,以不敬祖宗为耻。如果不敬祖宗是会被人在后面戳脊梁骨的。也可以想象的是,给爷爷和其他祖宗的饭菜更丰富了。因为建了新房,地面也是水泥路面了。自长兄结婚之后,兄弟四人都分别成家,几年之后也是按照扬中的规矩,各敬各的祖宗。对于祖宗来说,则是增加了福利,因为门庭兴旺,原来只有一处敬,现在四家分别敬。 经过那狂风暴雨的“破四旧”之后,为什么还延续、留存着清明节的传统,包括祭奠的方式,在今天来看也是非常有意思的问题。

  2017年4月3日于常州

[责任编辑: 王志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