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 > > 正文

从婴儿到人的发展过程——《心灵的母体》翻译感言

2017年04月03日 07:50:48 来源: 光明日报

全民阅读 书式人生
悦享快乐
全民阅读 书式人生悦享快乐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 010-88050355
网站事务合作 QQ: 462583127
邮箱:nationalreading@news.cn

  《心灵的母体:客体关系与精神分析对话》【美】托马斯·H·奥格登著 殷一婷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著者说】

  这是一本谈论精神分析理论与实践的专业图书。不过,或许有更多的人有兴趣打开这本书。在心理健康和早期发展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今天,精神分析作为一门理解人的内心世界和发展路径,并用于促进心理健康和人格成长的治疗理论,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兴趣。

  由于弗洛伊德的巨大影响,很多人对精神分析的理解停留在泛性论(即人类的各种行为都可以用性欲理论来加以解释)以及回溯童年创伤和被压抑的记忆是精神分析治疗的核心。尽管弗洛伊德作为一门学科开山鼻祖的重要地位从未被否认,但是,在今天的精神分析界,临床人员的关注重点和工作方式已远远超越了弗洛伊德的这些理念。

  这本书的关注点是弗洛伊德之后发展起来的客体关系理论,尤其是克莱因和温尼科特这两位继弗洛伊德之后重要的精神分析理论开创者的思想。这些理论主要是上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在英国发展起来的,但在当今精神分析取向的临床工作中依然是最核心的几个关注点之一。无论是在欧洲、美洲还是中国,都有很大比例的临床人员认为自己是客体关系取向的治疗师。所以阅读此书,或可令读者对当今精神分析界的主流视角和核心关注点有所了解。

  不同于弗洛伊德关注的核心发展阶段是俄狄浦斯期(3~6岁),本书讨论的这些理论关注的时间点是生命最初的一两年。这是我们人类非常幼小无助、不依赖他人照顾就无法存活的阶段。无论是克莱因还是温尼科特,都致力于理解我们在这个阶段怎样体验世界,怎样从这个如此弱小的状态发展为成熟独立的成人个体;以及作为精神分析师所关心的,是什么地方出了状况,会使得一个人无法顺利度过这个阶段而产生精神疾病或困扰,或者人格功能受限。对此两位理论家提出了各有侧重,但也相当不同的理论构想。

  克莱因继承了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她认为先天体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婴儿怎样解读最初的经验,母亲的照顾虽然重要,但却是第二位的。即便是被母亲很好照料的婴儿,依然会有被迫害的体验,并在某些时候呈现出非常原始而强烈的灭绝恐惧。克莱因开创性地详细描述了婴儿在生命最早期的体验,提出了分裂、投射等作为处理死本能的原始机制,以及偏执—分裂心位和抑郁心位等不同发展阶段和状态。而温尼科特虽然并不否认先天气质的重要性,但他强调,婴儿脱离了母亲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为此,他把关注点放在母亲在最早期阶段所起的作用,以及婴儿与母亲从一体到分离的发展过程。

  无论是克莱因还是温尼科特的著作都相当艰涩难懂,并且在作者写作这些文章的那个时期,美国精神分析界由于对客体关系理论的不了解乃至误解,与英国客体关系学派这些重要发展产生了隔离。作者致力于通过写作本书来帮助读者理解客体关系理论及其对临床工作的意义。在我看来,作者非常成功地实现了这一写作目的,他以既清晰易懂又极具创造性的方式解读了这些作者的重要理念。无论你是否熟悉客体关系理论,本书都非常值得一读。

  熟悉客体关系理论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奥格登解读的这些理念和原作者的呈现有时有所不同。比如,偏执—分裂心位,在克莱因那里是指一个人由于大量采用分裂、投射、投射性认同等方式,导致自己的一部分丢失了,感觉自己不完整、破碎、濒临灭绝、迫切需要采取行动摆脱这种状态,诸如此类的体验。而在本书中,奥格登更多地强调偏执—分裂心位是一种缺乏主体感的非我状态。当然,在我看来,这是对同一个现象从两个略微不同的视角的描述,这两种视角都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个主要处在偏执—分裂状态的人的体验和内在状态。

  奥格登这样的描述是服务于本书的整体架构的。这个架构就是试图建立一种心理发展理论,同时也是临床治疗路径。人的早期发展要经历两个阶段:从纯生物性阶段到非主体心理阶段,以及从非主体心理阶段到主体阶段。而在这个过程中,婴儿需要母亲能够放弃自己的边界,提供一个“母—婴”实体,来作为帮助婴儿发展的母体。婴儿在这个过程中,能够逐渐走出最初完全禁锢在幻想的主观世界的状态,发现外在客体,发现自己的存在,从而走向分离—个体化,成为独立的人。这个容器和所容物、心理内容和心理空间辩证互动的过程,构成了心理发展过程。

  以这样一种架构,奥格登不仅解读了克莱因和温尼科特的著作,还对二者的理论进行了整合,并由此发展出自己的早期发展和治疗理念。这种整合在我看来非常有价值。事实上在英国,当代克莱因理论和温尼科特等中间学派也在整合。但我还是经常地听到有人说克莱因认为本能是决定性的,而温尼科特认为母亲的养育是第一位的,以这样的方式,这二者被对立起来,就像精神分析圈非常流行的一个谜思“是冲突还是缺陷”?而奥格登的回答是,这两种说法都是不完整的,要把它们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作者这样架构本书的言下之意是,母亲(治疗师)既要去理解婴儿(病人)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状态背后的内在体验,同时也要去理解母亲(治疗师)在早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就是说既要理解心理内容的演化发展,也要理解心理空间的创造、维持和变化。只有理解了这两者的辩证交互作用,才意味着理解了心理发展过程。

  本书还有一个很有价值的部分是,作者用自己提出的这些理念来重新解读了一些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精神分析过程。

[责任编辑: 王志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