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 > > 正文

古人有没有退休金?主要看心情

2017年02月23日 07:40:30 来源: 北京日报

全民阅读 书式人生
悦享快乐
全民阅读 书式人生悦享快乐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 010-88050355
网站事务合作 QQ: 462583127
邮箱:nationalreading@news.cn

  宋代《睢阳五老图》,现藏于美国国家博物馆。

  辽金“二十四孝图”砖雕——卧冰求鲤。

  (原题:古人退休 多半七十才“致仕”)

    关于延迟退休的各种传言,近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在中国古代,各级官吏也有一个退休问题,叫作“致仕”。与现代人的退休一样,古人的“致仕”也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儿。

  何时要“致仕”?官应老病休

  应该说,退休是一个现代社会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和退休这件事儿最相近的概念叫“致仕”,也就是辞去官职还禄位于君的意思。

  从这个词本身也就看出来了,在古代,从事其他职业的人是没有什么退休的说法的。确实,在小农社会里,生产主要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做得动就做,做不动就不做了,哪谈得上什么退休呢?只有“办公家事”的官吏,才有退休问题。

  当然,这里首要的问题是,官员到了什么年纪,就该“致仕”了呢?

  据《礼记·典礼》记载,在西周的礼制中,已有“大夫七十而致仕”之礼。其后历代基本上是沿袭了这一退休年限,只是到了明清两代,情况才出现了一些变化。

  古时候人们的平均寿命不长,“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70岁退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基本上是等于终身制了。

  “七十而致仕”只是一种习惯的说法,具体实施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汉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丞相韦贤已经七十多岁了,他以老病为由,上书请求退休。宣帝觉得他年事已高,不可以太劳累,就准他辞职,赏赐给他一百斤黄金和一处住宅,准许他退休。韦贤成了历史上第一位退休的丞相,开了丞相退休之先河。

  唐代《大唐令》明文规定:“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唐开元二十五年玄宗又下诏:“老病不堪厘务者,与(同意)致仕。”也就是说,这时的退休制度,除了七十可以致仕外,对那些虽然不到退休年龄但患有疾病或者受伤的官员,也准许退休。杜甫的《旅夜书怀》中有一句“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其中的“老”和“病”,正是唐朝官员退休的两个主要原因。

  也是在唐代,开始出现“退休”一词,如唐代散文家韩愈在《复志赋序》中说:“退休于居,作《复志赋》。”就是说他的《复志赋》是退休回家后写的。《宋史·韩贽传》也说宋仁宗时的御史大夫韩贽“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不过,“致仕”仍然是标准的官方说法。

  明太祖朱元璋当了皇帝后,规定了新的退休年龄。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朱元璋诏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听致仕”。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退休年龄提前至60岁。但朱元璋规定的退休年龄在明代并没有一直贯彻下去,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即恢复70岁退休古制。此后不断反复,弘治四年(1491年),明孝宗朱祐樘又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也就是说,凡主动提出退休的官员,没有年龄限制,什么时候提出退休都可以。

  清代文武官员的致仕年龄比较繁杂。文官致仕年龄,一般在60岁上下。乾隆时规定,部、院属官吏55岁致仕,京察二三等官吏65岁才能致仕。武官致仕的年龄,则随官职大小而异。清前期,武官除提镇(省最高武官)以上者不限年龄外,位次于提镇的副将以下者,限60岁致仕。清末光绪三十年后,为增加军营朝气,减少暮气,武官的致仕年龄又作了修订。副将年满60岁必须退休。比副将级别低的武官,退休年龄更早。比如参将54岁,游击51岁,都司、守备48岁,千总、把总45岁。这是充分考虑中低级军官需要耗费更多体力、精力,岁数太大,年老体衰,扛不动刀枪,战场上就要吃亏。

  然而,不论哪个朝代,官员去留的最终裁夺权还是属于皇帝。

  宋代大学问家朱熹多次因老因病请求退休,都没有得到应允,直到“庆元六年春二月辛酉改《大学诚意》章,甲子以疾终于正寝……享年七十有一。”

  元代有明确规定,“集贤”“翰林老臣”不致仕,特殊部门即使三品以下,也不能致仕。天文、历法学家郭守敬,逾七十申请退休,朝廷不准,直到八十六岁卒于知太史院任上。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王志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