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 > > 正文

什么是“快乐哲学批判”?

2017年02月01日 16:28:32 来源: 新华网

全民阅读 书式人生
悦享快乐
全民阅读 书式人生悦享快乐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 010-88050355
网站事务合作 QQ: 462583127
邮箱:nationalreading@news.cn

  (本文摘自《后物欲时代的来临》,郑也夫著,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8月版)

  什么是快乐哲学?快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人的行为的——每个人基本无例外——主要动机是追求快乐。他们学说的第二项内容是讨论如何去追求快乐。在探讨如何去追求快乐的时候,我和汉语世界中较早开始讨论快乐的经济学家黄有光享有一些共识。他是经济学家中的少数派,他认为不是有钱就一定快乐,不是一切经济举措都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但是即使是经济学中的少数派,还是认为大前提是不容置疑的,即人的行为都是为了追求快乐。(黄有光,2000)当然经济学家中也还有真正的异端,比如罗伯特·弗兰克,笔者与他高度共识。在这点上我与黄有光的认识是截然不同的,更准确地说,我认为,人生就是追求快乐的命题不是自明之理。自明之理是不用证明的,只要是脑筋没有问题的人就不会产生疑问。那么我脑筋尚无毛病,却对此存有疑问,应该说明这不是自明之理。未

  经证明就视为坚实的前提,这叫什么逻辑?什么东西可以证明人活着就是追求快乐呢?一个神志清醒的侏儒反对,就足以证明它不是自明之理,何况人类所享有的三大思想资源,统统不支持这个论断。

  第一大思想资源就是人类的宗教遗产,那是最古老的、曾经覆盖了最多的受众的思想资源。它们几乎统统地不支持这个命题——人生就是追求快乐。

  第二大思想资源——传统道德。各个民族的传统道德鲜有公然鼓吹人活着就是追求快乐的。中国的传统道德我们前面已经说到,显然不支持人活着就是追求快乐的。

  我们所享有的第三大思想资源是什么?是进化论的思想。进化论阐述了生命的进化,人类的产生。但是遗憾的是,这样一个最有解释力的近代思潮,也不支持人生就是追求快乐的说法。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适者生存。什么叫适者?就是生存和繁衍上的成功者,而前者仍然是为后者服务的,“适者”说到根本就是繁衍上的成功者。如果一个物种,或者其中一些成员,过度地沉溺在快乐追求当中,很有可能不利于它自己的生存和繁衍,乃至很可能被淘汰出局。如果某一种行为不利于生存和繁衍,该行为将随着其载体被淘汰而消亡。相反,“适者”在生存过程中要承受很多不可推卸的苦难。

  现代进化论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乔治·威廉斯在其和尼斯共同写作的著作中说:

  自然选择没有使人快乐的意图,而我们基因的远期利益常常是要由一些不愉快的经历来保护的。(尼斯&威廉斯,1994:87)

  他们举出了孕妇妊娠早期的恶心呕吐为例。这使得快要做妈妈的妻子难过、痛苦。但是这种痛苦是有着积极功能的。“妊娠早期的恶心呕吐和厌食,可能是为了限制孕妇的食物,目的在于使胎儿接触毒素的机会减少到最小。”(尼斯&威廉斯,1994:88)这期间胚胎的发育还不需要母亲吸收大量的营养。到需要大量营养时,恶心和厌食已经自然消退。但是恶心和呕吐毕竟难受,于是孕妇求助医生,医生研究出了药物,药物服用的结果却是出生了大量的畸形儿。这种情形说明了那一期间的痛苦是必要的,必须尊重、接受和忍耐。

  罗伯特·赖特的批判更是直接指向“快乐是生活的最终目的”,他说:

  博弈论家巧妙地设法使我们对人类行为的研究变得简洁和清楚,他们设想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心理学流行语,例如“愉快”、“幸福”、“功利性”来概括人们在生活中追求的东西。……任何进化心理学家都可以指出这些假设是错误的,人类不是计算工具,他们是动物,他们或多或少不仅受有意识的理智指引,而且还受许多其他因素的指引,而长久的幸福……不可能被设计或得以最大程度地实现的。(赖特,1994:175)

  其他的动物的行为又是如何的呢?乔治·威廉斯在其代表作《适应与自然选择》中讲述了鲑鱼悲壮的生殖过程:

  在准备产卵的过程中,消化系统会萎缩以至于使得以后的生存不再可能。但是这种萎缩却为配子提供了物质和空间,并且还卸去了鱼的多余的重量,因为在它的溯流旅行中,这种负担对于单纯的生殖功能来说是不必要的,雄性鱼的口部也经历了变化,这种变化有助于在争夺雌性的战斗中取胜,但是却不利于它有效地去完成摄食的功能。(威廉斯,1962:138)

  似乎可以认为,自然选择筛选出来的这种机制为了繁衍后代连母体的生命都准备牺牲,快乐在其机制中应该算不上唯一和最重要的追求。

  当代生物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电极放在三只老鼠的下脑丘,老鼠面前放置三个杠杆,压第一个杠杆释放食物,压第二个释放饮料,压第三个释放迅速而短暂的快感,老鼠很快分辨出三个杠杆并只选择第三个,直到饿死。(布兰德,1995:350)这实验告诉我们,一味沉溺对快乐的追求将带来灭顶之灾。读者可能会说,这实验不恰恰说明动物的行为完全是追求快乐吗?不错。但是首先要说这是人为制造的环境,在此环境中它因追求快乐而死亡,如果这种环境持续下去,只有当一只不一味追求快乐的老鼠出现时,才会走出死亡开始繁衍,其后代秉承父辈的基因,也将是不一味追求快乐的老鼠。其次,在自然的环境中之所以看不到实验中追求快乐致死的动物,很可能正是因为它们早就被淘汰了。换句话说,经自然选择存活下来的动物都不是一味追求快乐的。

  当代神经学家从其特定的视角发展了进化论的思想。乔治·科布表达了如下的观点:

  快乐是一个指导我们行为的奖励系统。但是,快乐必须有内在的限度。假如一个动物过于沉浸在吃的快乐中,它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掠食者的猎物。快乐必须足够短暂,以使我们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到下一项任务上。大脑通过两种方式将快乐加以限制……进化使得人不可能有永久的快乐——太多的快乐只会使我们无法专注于基本的生存。(科布,2003)

  讲到快乐哲学,自然离不开快乐哲学祖师爷边沁的思想。我曾经和主张人的一切行动都是追求快乐的经济学家黄有光辩论,我说边沁的“快乐清单”是有矛盾的。他的回答是:他不知道也不管边沁的思想,捍卫自己的命题就可以了。我惊讶他的无知和褊狭:怎么可以不关心不学习和自己的思想接近的前辈大师呢!同时,思想的逻辑关系又怎么能够划清界限呢?我当然不认为边沁在哲学史上是属于深刻类型的思想家之列,但还是要比当代信奉“人的行为都是追求快乐”的经济学家深刻。所以我的批判还是要说说边沁。他曾经给出了一个“简单快乐清单”,一共14种快乐(边沁,1970:42-45)。随便一看就会发现,其中的内容是有冲突的。比如说,有“感观的快乐”,有“财富的快乐”,但是还有“行善的快乐”、“声誉的快乐”。感观的快乐、财富的快乐很好理解。而追求声誉,比如一个战士的荣誉,为了这个荣誉有时要牺牲感观的快乐,乃至生命;而行善有时是要牺牲个人的物质享受的。如果说前面的是快乐,就不能说后面的也是快乐。因为这两者在很多时候是冲突的。要么是这个快乐哲学忽视了人生的丰富和复杂,要么是把丰富和复杂的生活给简化了。把不同品质的东西放在一个篮子里,贴上一个标签——快乐,无助于深入的分析。中世纪哲学家奥卡姆提出的思想的简洁之美,几乎成为以后所有思想者的追求,即努力将自己庞大的思想体系建立在一个支点——一个简洁单一的命题上。思想者的这种追求之所以难乎其难,就在于不可以曲解极其复杂的世界和人生,如此获得的美妙的命题是没有意义的。其实,边沁的思想也并不简洁。他没有完成“万流归一”。他用14种快乐来补充他所强调的人类的单一追求——快乐,即“1—14—人类的千百行为”。这简洁的“1”其实是虚假的,只是“1—14”中的前项。还不如用三种追求取而代之呢——这正是我的思想路径。

[责任编辑: 王志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