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 > > 正文

《乡愁》用摄影写一本生活的史书——李玉祥三十年摄影精选

2016年07月06日 11:40:22 来源: 新华网

全民阅读 书式人生
悦享快乐
全民阅读 书式人生悦享快乐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 010-88050355
网站事务合作 QQ: 462583127
邮箱:nationalreading@news.cn

  [书籍信息]

  书名:《乡愁》

    著者:李玉祥

  书号:978-7-5502-6512-7

  出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6年5月

  定价:128.00元

  [编辑推荐]

  不可多得的江浙皖赣乡土建筑的影像记录。摄影师深入偏远而古老的乡村,赶在乡土文化的遗产被现代工业文明冲击前为它们留下档案。

  透过摄影师古典凝练的镜头,领略温柔的江南水乡、秀美的雁荡山麓、粉墙黛瓦的徽州……

  记录了纯朴的村民面貌和乡土文化的仪式习俗,是一部值得收藏的人文摄影作品。

  [作者简介]

  李玉祥:20世纪60年代生于南京,现居北京,自由撰稿人。

  80年代末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90年代末毕业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与中央美术学院合办视觉艺术硕士研究生班。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

  出版有《老房子》系列画册十多卷及《乡土中国》图文书系列十多本。

  [内容简介]

  本书集结了作者多年来在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江西等地拍摄的古村落照片,涵盖江南建筑、自然景观、民俗文化等多个角度,用丰富的视觉资料展现中国濒临消失的古村落风貌。

  [目录]

  序言/寻找远去的家园…………………………… 2

  杏花春雨江南……………………12

  村在雁荡仙霞………………76

  黄山白岳人家…………188

  后记/用镜头留住农耕文明……………258

  作者简介………264

  出版后记……………………265

  【文摘】

  后记

  中华文明几千年的主题是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是各民族社会发展所积累和创造的一种生活形态和文明形态,它凝聚了民族的智慧和心血。中国正在经历从农耕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农耕文明架构下原有的一切文化都在迅速地瓦解、消失。关注中国民间传统的地域文化,记录那里的建筑、衣着、饮食、手艺、节日、婚丧等等,无疑是件非常有文化价值的事。那是我们的生活的家园,精神的家园。我们希望留住这些即将远去的农耕文明的目的,是想在地球走向一体化的今天,留住那些有价值的文化传统,宣传那些具有人性和灵性的文化个体。尤其是在数字化的今天,现代都市人对昔日祖先的历史快要淡忘的时候,更有必要让他们关注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家园。正是几千年的农耕文明,蕴育了乡土中国的过去与现在。

  中国古村落是大地上残存的标记,它分布在通往昔日家园的路上。十多年来,我像一个游吟诗人在浩荡的祖国大地上漫游,看过无数形态各异、千姿百态的村落及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无论是黎民百姓还是饱学之士,无论他浪迹天涯在哪里,在他老了闲下来的时候,总是对生养他的故园怀有深深的乡愁。十多年来我走进过无数座美丽的古村庄,跨过无数座美丽的古桥。日暮乡关,当我重新回到现代化大都市里,我常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梦游者,经历过的一切都仿佛是一场梦。故园正逐渐离我远去,几千年来的农业文明孕育出的乡土中国也逐渐模糊、消逝。

  本人尽管从事摄影这项工作已一晃十多年了,但主要还是将摄影作为手段,更多时候我的关注点在社会学、人类学、建筑学等方面。我早就远离摄影圈,像一个苦行僧一直在做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事,虽然出了不下二十来本各类画册,但真正让自己感到满意的似乎还没有。我也知道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与其隔靴搔痒写些东西,还不如与各领域优秀的学者合作,各自将各自的东西做好。本人是个南方人,从小就生活在以“温柔之乡”著称的江南。刚开始拍摄时,我首先就想到了江南——那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桃红柳绿的景象,让你仿佛置身在天堂。但残酷的现实总将烂漫的美梦撕碎,现在已很难找寻到那诗意。我又将目光放到皖南、浙中、浙南那些大山里,在那里我似乎找寻到了我想要的。以至于我常常跑到那里,好多次春节都是在乡下与朴素的村民们一起度过的。我还记得在楠溪江岩头镇,我的一件毛衣丢在老百姓家,当我两年后再去那里时,他们还为我保存着那件衣服。在浙南偏僻的乡下,当我将相机的镜头对准一位九旬的老人时,他低下头并示意不让我照,我当时想是不是他想问我要钱;结果出乎意料的是,老人是怕我给他拍摄后向他要钱,真的太可爱了。还是在浙南的大山深处,一位白发的老母亲在自家小院里正一丝不苟地梳头,见我来到她的家,连忙起身将她坐的小凳让给我坐,还去屋里给我泡茶。在那些质朴的乡村里,你可以随便走进哪家,逢上吃饭时分,他们总拉你一起入座,就像自家人一样。在午后宁静的农家小院里,我曾看到劳作后的老年人,一碗粗茶,一袋旱烟,一本古书,津津有味地在品味。类似这样的事举不胜举,我想还是那句老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美丽的楠溪江水养育了两岸百姓豁达的性格,看他们的家园也是那样的质朴美丽,丝毫不做作;素木蛮石、茂林修竹,人与自然融合得那般和谐。在这里,你可以将久居都市的那颗躁动之心收敛。秀丽的风光、旖旎的山水,村民们在营建自己的家园时都是将他们的智慧融入每一处。门前常常有一条蜿蜒而行的溪水,房子后面往往背靠着郁郁葱葱的祖山风水林,连接院落的是整条打磨过的条石,转个弯是讲究的门楼,跨进去是雅致的院落,院落的地面是用河里的卵石铺就美丽的图案,所种的树木都经过精心挑选,往往是桂花和玉兰,为的是讨个“兰桂齐芳”的吉利。稍大的人家还在院落僻静处设有私塾和读书楼,那是专供子弟念书学习的地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多少年来它一直激励着农家子第寒窗苦读。不少村落里还设有义塾与书院,许多村头都矗立着文昌阁与文笔塔。堂前屋檐下往往悬挂着精雕细琢的匾额,飞来往去的燕子在屋檐下做巢,满屋的窗棂和隔扇门窗上刻满“梅兰竹菊”“渔樵耕读”,也有“金玉满堂”“鹤鹿同春”等题材的装饰图案,处处充满了人文气息。

  可惜这些美丽的画卷正在迅速变成记忆,在我所走过的村落正在以飞快的速度、极大的规模被愚昧和专横破坏着,我们眼睁睁看到并且无可奈何地失去了它们。在浙江楠溪江一个美丽的村子,多年前我曾拍摄过一座建于明代的水亭祠,一年多后再次展现在我眼前的竟是一堆残砖朽木。在历代出过不少达官巨贾的皖南徽州古村落,我看到无数精美的雕花门窗先后被鼠目寸光的败类变卖掉,沈从文笔下美丽的沱江旁那用原木搭建的土家族苗族吊脚楼,现如今已被钢筋混凝土取代,在江西中部一座美丽小村里,精美的石雕被砌到猪圈里,雕花匾额被用来做厕所的门,在宁波北部一个村里,田间的水渠石料竟然是各种类型精美的石雕构件……在打着保护幌子的粗暴开发中,许许多多历经沧桑的真古董正在被不伦不类的假古董取代,昔日安宁静谧的古村落正在被纷至沓来的旅游者搅得鸡犬不宁。哎!蚍蜉撼树,我们薄弱的力量根本无法与他们抗衡,我只有用手中的武器——照相机——去与他们战斗。我总是在与推土机赛跑,但我的能力太有限了,我常常自嘲自己是给那些老房子拍遗像来了。聊以自慰的是,即便拆完了,我们还有那些“遗像” 。

  在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强大攻势面前,农耕文明不堪一击,毫无还手之力,我们眼睁睁目睹农耕文明被工业文明取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那“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荷尔德林语)的美好景象已逐渐走出我们的视线,人们所倾慕的农耕文明只存在于诗人说梦里。我们当下所要做的不过是将一个个农耕图景用镜头记录下来,用影像留住农耕文明那动人心魄的美丽。

  父亲离开快一年了,南征北战使他成了革命残废军人。儿时的我曾在他怀里倾听他讲述残酷的战争场景,我曾经许诺带他重返昔日的战斗故地,但他在生命最后的几年一直处在病危状态而未能成行,这成了我最大的憾事而让我深深内疚。谨以该画册献给我们的父亲。

[责任编辑: 王志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