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 > > 正文

《野芒坡》:对灵魂叩问的儿童文学作品

2016年05月12日 14:18:39 来源: 新华网

全民阅读 书式人生
悦享快乐
全民阅读 书式人生悦享快乐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 010-88050355
网站事务合作 QQ: 462583127
邮箱:nationalreading@news.cn

  [书籍信息]

  书名:《野芒坡》

  作者:殷健灵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天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3.1

  定价:22.00

  ISBN:9787501610679

  [故事梗概]

  《野芒坡》以清末民初的上海土山湾孤儿院为背景原型,塑造了少年幼安的心灵成长史以及中国孩子和外国修士鲜活群像。这是一个关于在黑暗中寻找光的故事,是表现艺术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动人赞歌。

  作品首次以文学的形式关照上海土山湾的尘封历史。土山湾,作为西洋油画的摇篮,中国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独特意义。《野芒坡》基于历史,却又不囿于历史束缚,谱写出一部感人肺腑的少年命运史。无论是作品中的少年,还是其他人物群像,塑造鲜活生动,还原历史准确。这是一部可读性和艺术性兼具、视野开阔格调高远的历史小说,也是一部具有很强感染力和很高审美价值的少年小说和艺术小说。

  故事脉络:幼安出生时,他的母亲就死了。在幼安的记忆里,远在南汇的外婆在元宵节给予他的爱,外婆给他做的兔子灯,是他生命里唯一的亮光。但那亮光很快消逝。1898年年初,五岁的幼安因过错被继母烧伤了左手,缺乏爱的家不再使他眷恋,他懵懵懂懂地离家寻找曾经给过他温暖的外婆。但半途迷路,被教堂看守人送进了专门收养孤儿的圣母院。在那里,幼安认识了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卓米豆,度过了一段懵懂而难忘的时光。一年后,因教会规定年满六岁的男女孤儿不能在一起生活,年满六岁的幼安被转到法国神父安仁斋开办的孤儿院野芒坡继续生活和学习。

  野芒坡是安仁斋主持的小世界。那个在荒蛮土地上建起的“野芒坡”在他的手上见出不一般的气象。除了整齐划一的校舍,神父和教士们带领男孩子们在这里整地、开荒,饲养动物。他们引进种植了小豌豆、花菜和卷心菜之类来自欧洲的蔬菜,让葡萄在院子里爬藤,用结出的葡萄自酿了美味的葡萄酒。他们还喂养了十几头奶牛和十几只从澳大利亚引进的种猪,于是,野芒坡的教士和孩子们都喝上了牛奶,吃上了自产的猪肉。还有后院的三百只兔子,也由男孩们轮流精心照看着。男孩们年满十二岁后在这里学习绘画、制鞋、印刷、彩绘玻璃、铸铁、木雕等技艺。从野芒坡出去的孩子,都能掌握立身之本。这是野芒坡最不同凡响的地方。中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焕发出奇异的光芒。

  初入野芒坡,幼安一片迷茫。在这里的十二年时光中,他与男孩若瑟、菊生结下深厚的友谊,也见识了性格各异且身怀绝技的中外修士们。幼安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完成自我发现,他始终在黑暗中求索,寻找光,寻找希望。混血儿若瑟成为幼安的引路人和灵魂知己,而安仁斋神父也一直以人格的光芒照耀他。幼安在年幼时就显现出艺术天赋,但他并不自知。年满十二岁时,幼安被分管修士分入制鞋部,简单机械的劳动令他苦恼。若瑟试图带他走出苦恼,将他引往教堂。然而,在教堂里,征服幼安并让他感到心灵安静的,并不是耶稣的力量,而是他在教堂里看到的美轮美奂的各类油画雕塑等艺术作品。幼安渐渐明白,自己内心的压抑和冲动来自哪里。在一次佘山朝圣路上,幼安又与多年未遇的卓米豆重逢,卓米豆无意间再次点醒了幼安内心的渴望:原来,真正可以让他焕发活力和希望的是艺术的力量。

  但是,野芒坡有着不能更改学馆的规定,幼安却试图改变命运。安仁斋被幼安打动,为幼安提供了无私的帮助,教他洗照片、照相,并学习初步的构图。他的行为遭到了修士们的集体抵制,但仍有修士为幼安说话。最终,幼安凭借努力和执著感动了修士们,为他破例举办考试,并转往绘画馆学习。就这样,幼安在寻找艺术的路上,渐渐找到真正的自我,他的兴趣由绘画,而发展到雕塑,但一直求学无门。而他心中一直有一个远在天涯的偶像,曾经在野芒坡工作过但早已失踪的雕塑家洛伦佐。

  期间,野芒坡多次遭遇劫难,霍乱、火灾。若瑟在霍乱中病死,火灾差点将野芒坡化为灰烬。而安仁斋也在火灾后不久去世。安仁斋去世后不久,幼安从教授绘画的刘振山修士手中得到安仁斋留给他的两封信:一封是安仁斋给他的遗书,一封是发自意大利佩鲁贾美术学院邀请他前往学习雕塑的邀请信,发信人正是安仁斋瞒着幼安辗转寻找到的洛伦佐。

  在离开野芒坡前,幼安前往宁波,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外婆,他人生中第一件真正的雕塑作品,正是他记忆中曾经给过他关爱的外婆。他要在远行前,完成自己的一个心愿。

  这一年的初春,摇橹人将十八岁的幼安接出了野芒坡,十二年前,也是同一个摇橹人将他送进了野芒坡。摇橹人认出了幼安,他未必记得幼安的脸,却清晰记得那个男孩烧伤的左手……

  [编辑推荐]

  题材独一无二。

  这是在以往中国儿童文学里从未表现过的故事,是一个超越读者想象力、地地道道的中国故事。小说追溯至100多年前的清末民初,以外国传教士创办的野芒坡孤儿院为背景,以少年幼安的成长命运为主线。在故事里,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聚集在野芒坡,其间产生的有关生命、有关人性的“化学反应”,奇特、奇妙,激荡人心。

  境界格调高远。

  这是一部文学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作品。小说中的人物群像刻画生动,故事曲折耐读,充满阅读张力。不仅写成长,写人性,也写艺术和美;不仅是对历史的准确还原,字里行间也体现了作家良好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史学观。小说语言精致典雅,尤其是风景描写非同一般,那些风景描写如珠玉一般镶嵌在作品里,意象独特,境界悠远,修辞别具一格。

  适合长幼共读。

  这是一部雅俗共赏、适合长幼共读的小说。作品叙述品格高雅,同时以亲和的扣人心弦的方式讲述故事。故事发生在100多年前,但因其细节真实、贴近心灵和生活,阐释的主题跨越时间和地域,对人物命运和冲突的描写感人至深,颇能引起当下大小读者的共鸣。

  精美的木刻版画

  本书插图根据作家的写作风格,采用木刻版画形式,经过巧妙的构图,以丰满密集和萧疏简淡等不同风格来衬托表现主题风格,辅助营造这部作品的艺术氛围,使插图和文字完美结合,相得益彰。

  [作者简介]

  殷健灵,中国新生代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人物之一。18岁开始发表作品,她的创作不拘一格,风格多样,涉及题材、主题、领域广泛。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纸人》《风中之樱》《轮子上的麦小麦》《1937·少年夏之秋》《甜心小米》系列,散文《爱——外婆和我》《致未来的你——给女孩的十五封信》《致成长中的你——十五封青春书简》等。

  曾获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冰心图书奖大奖、台湾“好书大家读”最佳少年儿童读物奖、第八届上海幼儿文学奖一等奖等。作品连续三年获选“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致成长中的你》获2015年度“中国好书”。《野芒坡》是作者积五年心力、自我挑战之作。

  [创作者谈]

  殷健灵——

    《野芒坡》不是为土山湾历史树碑立传。我想探究的是100多年前那个特殊时代里平凡人物的小命运,两种文化相遇时的微妙反应,还有,在那个几近封闭的环境里,西方修士和中国孤儿的施与受、接纳或对立……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黑塞说,“人人都在奔向自己的目的地,试图跃出深渊。我们可以彼此理解,然而能解读自己的人只有自己。”

  我仿佛看到从幼年走来的幼安,他的人生画卷一览无余,我想表现的不是他的人生传奇,而是一个孩子在黑暗中寻找光亮,追索自我的心灵历程。幼安的身上,有张充仁、徐咏青、徐宝庆的影子,但是,幼安只是他自己,我更想写一个100多年前的男孩生命中的“日”与“夜”,“光明”与“黑暗”,是他内心世界可感可触的变化和发展——而促成这一切的,是人性、人道、信仰、艺术、美与善的力量。

  我愿把《野芒坡》献给每一个正在寻找自我路上徘徊的少年——这是一个来自遥远过去的故事,但它也应该属于未来。

  [专家评介]

  她(殷健灵)的文学眼光是世界性的。但,她并不仰仗更不臣服于西方儿童文学,从不将西方儿童文学视为天经地义的唯一文学模式。她用她富有灵性和诗意的文字,向我们传达一个基本见解——这个见解值得中国儿童文学同仁思索:幅员广大、历史悠久,且又多灾多难的中国,为它的文学儿女提供了极其独特而又价值连城的写作资源。《野芒坡》又一次向我们传达了这一见解。

  与殷健灵之前的作品相比,《野芒坡》出现了新的走向——她从对心理的剖析而转向对灵魂的叩问。“灵魂”这个大词,是以往的中国儿童文学几乎未触及过的大词。

  于中国儿童文学而言,2016年是一个不错的年头,因为我们拥有一部《野芒坡》。

  ——曹文轩(北京大学教授、作家)

  小说以一百多年前上海旧城“土山湾”孤儿院为原型,写这样的作品,要把握好人与历史、过去与现在、神圣与世俗、艺术与上帝……作者以文学的方式重现这段历史,这是需要勇气,需要对复杂事物的把握能力,和非同一般的思想深度的。这段历史的复杂性,对于一个有远见有包容有文学野心的作家来说,不啻为一片难得的处女地,可惜因种种原因,大家避而不见,现在健灵勇敢地走入,并作大胆开掘,这是我觉得最该祝贺的一点。

  这部书稿一路读来,最令人感动并感慨之处,还不只是“勇气”而已,我以为更在于对这段历史的有一定深刻性的把握。

  这是一个重大而独特的题材,是一部有历史深度与一定涵盖面的小说,也是一本好看而感人的书。

  ——刘绪源(文学评论家)

  《野芒坡》是以土山湾为叙事背景、以土山湾孤儿工艺院的老师和学生作为主人公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可谓开风气之先。

  作者研读了大量文献,但又不拘泥于史料,而是尽量做到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尤其是主人公幼安,依稀能找到相应的原型,但作者巧妙地集合了多个人的特点于一身,人物形象因此更饱满,人物性格也更具典型性。这部小说题材新颖,人物刻画生动,值得大家期待。

  ——张伟(上海近代史专家)

[责任编辑: 王志艳 ]